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阐发
——联套歌剧《山海经•奔月》观后感
魏德泮
歌剧《山海经•奔月》宣传照
3月16日晚,我观看了联套歌剧《山海经•奔月》在北京的首演。这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创作、演出的首部大型原创歌剧,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担任该剧出品人,宝玉作曲,周海洪编剧与执笔,李丹丹导演,周雁执笔,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陈冰指挥,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合唱,主创团队汇集了国内顶级艺术家,实力雄厚。联套歌剧《山海经》一共有三部——补天、奔月、逐日,它是具有“大国气象”的鸿篇巨制,《奔月》是其中的的第二部,是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是一部充满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力作,它运用歌剧这个在音乐文化领域具有世界通行性的艺术体裁,展现出宏伟瑰丽的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阐发,展示出新时代中国歌剧作者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实力。
《山海经•奔月》首演现场
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多个版本,对于嫦娥为什么吞食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不死之药飞到月宫,有“被逢蒙所逼无奈而服”“抛夫独吞服”“后羿赠药服”等不同的说法。《山海经•奔月》故事中,吴刚、嫦娥为救后羿,替后羿吸出蛇毒,双双中毒,命在旦夕,获救的后羿在“生离苦,死别痛”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永别无绝期的“生离”,让嫦娥和吴刚喝下了“不死飞升仙药”飞上月宫,彰显了嫦娥、吴刚舍己救人的品格和后羿对嫦娥的一片深情。歌剧《山海经•奔月》没有花更多的笔墨描绘嫦娥服不死药飞上月宫的离奇情节,而是从人文情怀的角度,从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出发挖掘题材的内涵,彰显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英雄后羿为民除恶不顾自身安危的英雄气概和舍己为人的品格,深爱丈夫并深明大义的嫦娥一方面理解丈夫为民保安康的民族担当,一方面渴望拥有平静、安宁的家庭生活。这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这个主题的提炼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审美定位,十分可贵。
第一幕第二场:神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山海经•奔月》在主题的提炼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注意到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表达人类共同的关切,因此,这部歌剧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时,能够在不同国度的人民心中产生共鸣。
第一幕第三场:嫦娥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歌剧主要是以歌唱和音乐的形式表达其内涵和情感的,主要以美声唱法和舞台表现感染观众。从对观众的感染力角度来看,音乐(声乐和器乐)正是《山海经•奔月》这部歌剧最成功的方面,现场观众的掌声起处往往是在听完独唱、重唱和合唱之后。作曲家宝玉说,他为这部歌剧“选择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复风格音乐创作这一定位。即:心为本,中西古今四位一体为用。在气质上依循民族性,努力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情绪上遵循国际性,努力使全人类共有的喜怒哀乐在对应的音乐里让听者得到相应的生理共鸣。”在唱腔上尽量中和古今,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戏剧传统中依字行腔的旋律美和曲调美,在配器上鼎力融合中西,最大程度地利用西洋管弦乐队在色彩、力量、塑造形象、烘托氛围等方面的优势。嫦娥、后羿、吴刚、西王母和玉兔的表演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他们有的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了奖,他们的演唱激情澎湃,或高昂激扬,或温柔细腻,激起听众内心一阵阵情感的波涛。这部歌剧音乐方面的得失有待深谙歌剧音乐的人士予以评析,这将有助于《山海经》后面两部歌剧的创作。
第二幕第二场:战妖
《山海经•奔月》一共四幕十场,舞美简约 、古朴,几个场次虽然变化不大,在灯光配合下,却能起到制造舞台情境,渲染舞台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作用。如果从神话题材和现代审美趣味的角度考虑,我觉得在演员服饰造型和舞美灯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似可作更多浪漫的构想,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从而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历史神话神奇、瑰丽的魅力,让中国歌剧在世界音乐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三幕第二场:试药
作者:魏德泮,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曲、词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魏德泮《歌词美学》一书,为何获乔羽、阎肃等词作家好评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