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那些河流、草场、骏马、牛羊,还有那些盛开的野花。但是停放在毡包前后的勒勒车,它那饱经风霜的车体,装载着蒙古民族的吃的用的物件,以及文化,也是草原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不时勾起人们对古典草原的思念。
古老勒勒车
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勒勒车,俗称“大轱辘”车,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游牧民的生活习惯造出来的一种交通工具。“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历史悠久。而且造车的技术最高,车轮非常高大,原因是草原上行驶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深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较大的车轮是超越这些障碍的最佳选择。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每辆勒勒车都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有拉粪的车,备有木厢厢板,用柳条编的篱笆圈,也有用板子做的长方形厢。拉水车蒙古语称“敖斯特勒尔格”,把水箱或水缸,水桶固定在车辕上。有一种勒勒车只有车辕,蒙古语称“航海勒格”,搬迁时装运哈那和陶那的车。还有牧民涌来放置生用品的车,蒙古语称“阿波德日特勒格”,即用木板做成长方形鬼子,鬼子盖为半圆形,外覆盖毛毡或铁皮。坐人的车上有着固定的宽高,还有蓬。篷顶呈半圆形,外覆盖毛毡,防日晒和雨淋。蒙古语称“毛和俩特格”。搬迁时作为“草原列车”的头车,婴儿和儿童坐在里面。勒勒车是牧民游动的列车,又是牧民们的生活必须品,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草原上牧民的勒勒车依然在毡包外面排成一排排的,而且为草原上的牧民们提供着生活的物品。
天高地阔,只有一辆辆勒勒车从草原上碾过,只有一辆辆勒勒车在自然的背景上,灵动而精巧,犹如同蒙古民歌中那悠扬长调,“咯吱,咯吱”的声响,汇入飘荡着鸟语花香的风中。
勒勒车从远古走来,运载着丰厚草原文明,运载着草原牧民的歌声,运载着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运载着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高亢的性格,运载着草原儿女们成长过程。
西旗蒙古族大营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古老勒勒车
西旗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勒勒车车轮高大,宽厚笨重,但它在辽阔的草原上行驶着,它走过大漠,趟过茂密的草丛,深深的积雪,湖泊河流,它穿过沼泽及沙化的草场。高大的车轮,正是跨越障碍的最佳选择。它在牧民心中是永远的“草原列车”。即使现在,在一些偏远的地带,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人,勒勒车仍是他们亲密的伴侣。我就看见过,而且拍摄下它的图片,它不是让人参观的摆设,而是巴尔虎草原深处蒙古包边上的用品。这里的牧民还用了勒勒车,运送羊毛,走亲访友,坐勒勒车在草原上拾捡牛羊粪作为烧柴,涌来装衣物以及食品的勒勒车。在巴尔虎草原上,我看见那些毡房前边或后边摆放着一行行整齐的勒勒车,内心总是充满莫名的兴奋,禁不住禽兽摸一摸那久经磨砺的轮辐。我想;要记住草原的历史,必须记住这些锈迹斑斑的勒勒车。坐在勒勒车上,草原的温柔和美丽永远留在我心中,“草原上的列车”勒勒车。
古老勒勒车
古老勒勒车
古老勒勒车
古老勒勒车
陈旗博物馆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西旗蒙古族大营草原上的勒勒车 蔡昌旭(摄影)
作者:蔡昌旭,海拉尔人,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
文图选自中国文艺评论网独家策划主办的“文艺评论家眼中的美丽中国”摄影微评活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