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面向本土的“潮州情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欣赏完摄影集225幅作品,才真正感悟到喝韩江水长大的潮州摄影家作品,与喝榕江和练江水长大的有所不同,仿佛有一股浓浓的潮州本土口音迎面扑来,带着它独特的造型语言和文化理念。
陈复礼《搏斗》
陈少宏《大长陇》
张伟雄《守》
庄建明《回家》
张伟雄《在雨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潮州情结”是潮州摄影群体的精神胎记,也是潮州摄影家无法摆脱的DNA代码,它一直潜藏在潮州人的血脉中。
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文化形态和地域心态。人和地域文化与作品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默契,摄影群体的创作,自然带上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本土文化的特性。无论是审美视角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取向。
说作品的本土文化特性,不仅仅是摄影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题材,而且还在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受到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比如潮汕母体文化对陈复礼摄影创作的影响。陈复礼先生曾在《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会上动情地说“我艺术的根在潮汕,在祖国。主要是说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潮州摄影群体同样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他们要寻的“根”,深植于潮汕文化土壤里。寻根其实就是对本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新发现,从而完成人格的建构和灵魂的重铸。
潮州“内外三山、两水一湾”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潮人文化”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素有“岭海名邦”美誉的潮州,以“千年古郡,潮人故里”为文脉,以千秋传颂的“一代文宗”韩愈、当代国际汉学泰斗饶宗颐和中华民族少有的摄影艺术大师陈复礼为杰出代表的文化名人。儒雅古朴,灵精慧秀,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精明能干,自强不息,圆融开放为潮州民系族群文化潜质和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
潮州这种地域文化形态,与大潮汕的民族个性和特征一样,以它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情风俗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行为和生命意识,必然对潮州摄影家的秉赋、气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并渗透在潮州摄影文化品格中。
余利兴《念祖》
张志鹏 《新时代棋谱》
吴鸿洲《奔向幸福》
陈滇闺《母女旗袍秀》
林本明《火龙闹元宵》
蔡高强 《节庆中的乡绅》
张伟雄《在雨中》
蔡黎明《农家靓女》
比如影集中有不少反映本土民间传统的文艺活动作品,除游神赛会、潮剧演大戏外,还有打大锣鼓、“耍涂戏”、“抽纸影戏”和民间舞蹈,以及畲歌、唱潮州歌册等等,虽然英歌舞和大锣鼓算是比较勇猛刚劲和豪放,但大部分民俗文艺属于委婉、轻柔、沉稳的民俗性文艺。 或许, 潮州摄影群体中共同存在着一种轻柔、委婉的气质与艺术风格,源于这种民俗文艺的基因?
这本摄影作品集,以历史见证者的视角书写了一部“潮味”史,成为古老名城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态。潮州市摄影家协会在贯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摄影要“融合跨界创意”的基础上,倡导摄影家们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观念,立足本地,用镜头记录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历史性变迁,聚焦民众,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走进生活深处,用灵动光影、鲜活画面记录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足迹。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通过对民间文化的挖掘,认识、反省本土文化的心理结构,对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切的思考。以朴素的情感与敏锐地直觉,用真情跪拜生命,在时代的潮流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体的审美意念,使作品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亲切的时代感,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潮州情结”。
人不到高位,艺就不到高位。在“人人能照,个个会拍”的今天,在被iPhone 8、华为P10和OPPO R11智能手机玩坏的今天,摄影家的难题不在拼智能而是拼智商了。那种离开艺术修养,离开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摄影当作技术手段来操作的人,那是不可能成为摄影大家的。
陈秋通《戏台前奔走的少年》
刘守龙《山村盛事》
欧文周《快乐时光》
谢德楠《接神》
作者:谢琳,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理论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当代摄影委员会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