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文艺青年”,到底恶心了谁?
“我不是文艺青年,你才是文艺青年,你们一家人都是文艺青年!”日前,在厦门某大学一家时尚餐厅用餐,邻桌一对小青年突然“打闹”了起来,声调很高,像是受了很大委屈似的,言语矛头直指“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怎么啦?在场我们几位搞文艺的朋友,先是愕然,苦笑,而后便是深深的叹息。
什么是文艺青年?笔者个人的理解,就是喜欢文艺和爱读书的青年人,这是上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一个很时髦的身份标识,他们喜欢诗歌、小说、音乐,爱看电影,也热衷于写诗、写各种评论,擅长办刊物、摄影以及组织演出活动……他们拥有普通人所不同的人格魅力:有理想,行事独立,语气谦和,文质彬彬,超凡脱俗,还有过人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嫁人,就要嫁文艺青年”,也曾是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风景线。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艺青年”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日益变得暧昧和尴尬。有位还在上大学的女孩告诉笔者,“文艺青年”在他们那里,现在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是“装逼”和“神经病”的代名词。当下大学生生活多现实,“嫁人要嫁黄世仁”,“傻瓜才嫁文艺青年呢?”
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Sainte-Beuve Charles Augustin1804-1869)在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Vigny,Alfred Victor1797-1863))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这便是“象牙塔”由来的诸多典故之一。“象牙塔”一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而我国常用“象牙塔”来称大学,因为这曾是知识精英群集之所、鸿儒大能授业之地,是“不染尘埃、德行高尚之所”,是人们心中的“圣地”。然而,这么多年来,大学行政化、招生扩大化、校园商业化,昔日的“象牙塔”,如今正被“拜金”和“享乐”浪潮所不断裹胁和侵蚀,塔基不再牢固,塔身已经倾斜,这里再也不是一方净土,更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之所以不爱读书,除了物质诱惑等多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大学普遍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学以致用”,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习惯用强制力逼孩子学习,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以致知”的乐趣。
教育都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文艺学习是必备基本功。我党几代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和习近平,年轻时代都是文艺青年的“范儿”,他们爱读书,勤读书,有很高人文艺术素养,这为他们后来的工作、特别是治国理政打下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年轻时爱读《左传》《水浒》《资治通鉴》《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后来还评点过五部古典小说和诸多历史人物。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勤学习,多看书,眼界就宽了。看看世界多么大,才懂得自己多么小。”习近平年轻时读过至少100多部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他运用四书五经典故十分娴熟,诸子百家文史笔记尽入文彀。他说:“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
怎么看待“文艺青年”?前不久,著名作家阿来作客成都大学讲坛,侃文学,谈人生,他也顺便给“文艺青年”正了名。他说:“文学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文”的本意是“纹”字,本义是花纹、纹理,即是修饰的意思。有了文的修饰,人的肉身和内在的情感、灵魂,都可以使人发生转换和变化。内在真与善,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从以前人学习识文断字,到唱山歌……看看漂亮的人,听听漂亮的声,懂得去欣赏,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是文艺青年。”
笔者个人认为,现实生活中,文艺青年之所以被人贴标签,更多是社会浮躁和“从众”心理在作祟。文艺青年只是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保持了个人独有的行事风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没有被“从众”,所以很容易被孤立,甚至被非议和责难,这不必太过惊诧,“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很欣慰看到身边一些孩子,无论别人怎样对他,他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读自己书,自己思考,自己守住本心,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一切,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有理想,有坚定的目标和冷静的心以及一往直前决绝的勇气。被孤立往往会让他们变得强大无比,这是对社会浮躁和从众孤立者的最好回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为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时代前进的文艺号角已经吹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更要加强人文艺术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修养。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要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牢记“富民强国”的历史使命,争当文艺青年,努力学习、工作和奉献。
作者:蔡清辉,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任职于厦门文学院,高级记者、编审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选编:何美,系中国文艺评论网非资深文青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