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第一期合集于12月29日在腾讯视频首播,12月31日21:20在黑龙江卫视播出。节目邀请张国立、何冰、归亚蕾、林更新等著名演员作为读信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和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作为拆信人,朗读不同时代名人、百姓的一些信件,解读当时的历史背景。此节目被众多网友誉为“综艺界的清流”。
“见字如面”的制作方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是同一家公司,但比起另两个节目,《见字如面》的宣传可谓低调。电视收视率现在未知,但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在晚上9点,专门调台去守候一档安静的书信朗读节目?就算是在更加热闹的腾讯视频,在首页也找不到其踪影,它只出现在“综艺”页面的一张滚动图里。而这个频道页里其他标题扎眼、图片花哨的节目更抢夺人们的视线。不过,值得一看的节目总会和人不期而遇,钻进目标受众的心里。宣传低调,“见字如面”的播放量和评价,却恰好说明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高度认可——节目刚一上线,点击量迅速突破500万,豆瓣评分9.3。
英国有档叫做“Letters live”的名人读信节目,是英国一年一度的文艺盛会。“抖森”“卷福”“甘道夫”都在里面读过信,内容有战火中的情书、友人间的惦念、出柜儿子的告解等,至简至真。“见字如面”的英文片名是“Letter alive”,从名字到节目形式,大抵都有对它的借鉴。看未经翻译的英文节目,观众需要同步进行语言转换,消减了最直接的触动。而“见字如面”是用大家熟悉的母语读信,让人们更有代入感。
伊恩•麦克莱恩在读信
录制节目选址在红砖艺术馆,是第一层代入。红砖艺术馆以其建筑设计的空间感和几何光影著名,可以说场地本身就自带质感。红砖材料所代表的原始和朴素,又和节目的立意相符。在红砖艺术馆,用读信的方式带观众穿梭于不同时空,直观感受就是奇妙。
红砖艺术馆
演员们用声音演戏,是第二层代入。他们把自己带入了写信人的情怀里。老戏骨的语气、语调、停顿、叹息,都在讲故事。张国立读左权写给夫人的信,结尾处的“念念念念”,同样的四个字,却用不同语调演绎了心境的变化。归亚蕾读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当念到“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时,没有过多抑扬,轻柔声音里带着的,只有蔡琴对杨德昌的深情。何冰读过两段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他的语气是最生活化的,动情都在平常处,措不及防就让人热泪盈眶。
张国立朗读左权写给妻子的信
观众的思考和沉淀,是最后一层代入。“见字如面”的观众群体较为广泛,大家拥有不同阅历和思考角度,在听到这些书信后,把自己的过往和情感代入到故事中,体味和收获到的,也不同。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观众来说,也是最原本的触动。
这样一档极具诚意、不消费明星的文化类节目,为我们带来惊喜,让人很难挑毛病。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在“笔友”和手写书信几乎消亡的时代里,确实是一股唤回书信文化的清流。为了节目更有品质,作为观众最后再提两个建议:一是节目的解读环节,请主持人和嘉宾少一些评判,读信人上台就读,读完就走,已经足够精彩;二是,读信人建议多找些话剧演员,他们的台词功底更加深厚,更易打动人。同时,希望在网综的喧嚣之中,能看到更多“见字如面”一样沉淀人心、引发思考的文化类节目。
(文/刘朝)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