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文艺评论界代表在第十一次文代会上合影留念(摄影:孟祥宁)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胜利闭幕,我摘下蓝色大会工作证,准备放入抽屉深处收存好,记忆的抽屉仿佛随之打开了。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作为大会工作人员三次参加文代会、拥有了三张工作证、拍摄了三次证件照。犹记本次文代会召开前夕,尽管已经是第三次拍摄文代会证件照,可是,当我端坐在高光下、镜头前,还是不免感到兴奋、紧张和喜悦,甚至还有几分羞涩,竟像是拍摄婚纱照的新娘。参加文代会的仪式感,就是从拍摄文代会的证件照那一刻开启的。
按照会务组通知,拍摄证件照的那天下午,我比预定的时间提早了5分钟到达,摄影师经过一上午连续拍摄,此刻正在长椅上小憩,听见我来,一骨碌起身,旋即进入工作状态。“师傅,帮我照得好看点儿。”就在摄影师即将按下快门的一刹那,我不由叮嘱。“看看我头发乱不乱,衣领正不正? ”我忍不住又啰嗦一句,趁机赶紧捋捋头发。其实就在上楼拍摄前我才刚刚照完镜子。见我这样,摄影师招呼旁边的助手帮我把肩部的衣服抚平,又嘱咐我两手自然下垂在椅子两侧,这样就避免了因为交叉双手搭在膝上而产生新的褶皱。褶皱妥帖了,我的心也随之宽慰了。连着“咔嚓”两声,影像被定格,记忆的胶卷却倒回到从前。
转眼来中国文联工作快15年了。第一次参加的是第九次全国文代会,当时我被借调到文件组。还记得会前筹备阶段,时任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刘尚军领着我们提前去人民大会堂熟悉场地、路线,在一层大厅里向我们交代有关注意事项;时任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谢力对着文代会日程表,带着我们逐项梳理大会的文件;办公厅的胡英军负责设计制作手册,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加班晚了,他让我们先走,而他自己则好几个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杨玉飞担任领导联络员,在去往大会堂的车上,我目睹他连续几个电话打下来,把有关事项协调得有条不紊。会议召开期间,老干局的王森盯文件印制,印厂的大车要夜里才能进城,王森就彻夜和衣而眠,随时等待卸货,以至于眼睛熬得通红;时任机要档案处处长吴虹英与我们流水线作业,一旦文件校对定稿,由她负责打印分发,不管多晚,吴老师总是淡定自若。会议期间还有非常暖心的时候,由美莲大姐负责后勤保障,给我们买来苹果作为加班夜宵,只记得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美味的苹果,那脆爽多汁的滋味今天仿佛还在我的味蕾上绽放。我们几个年轻一些的同志,尽管是第一次经历文代会会务工作,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因为能参与文代会这样全国文艺界的盛会而感到十分光荣,并且因为老同志的身先士卒,我们心里觉得分外踏实。虽然常常要加班,可我并不觉得苦,反而很高兴有这样增长见识、锻炼才干的机会。通过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我无形中增长了经验和能力。
第二次参加的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我分在了简报组,负责起草电影、音乐、美术、舞蹈几个文艺门类的简报。如果说参加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文件组的经历让我从整体的视角了解了会议本身各项流程的话,那么参加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则让我有机会走近我们服务的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现场聆听他们的建议和心声。我还记得电影家黄建新、音乐家殷秀梅、美术家范迪安、舞蹈家刘岩等代表在小组讨论时发言的情景,影视演员吴京代表在会场外的走廊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明亮的眼神,这样的细节我都还记得。当然,记忆中最浓墨重彩的则属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仿佛打开一幅董希文的油画,现场庄重热烈,我屏气凝神,连同现场数以千计的代表和工作人员一道,也成为了画家笔下的画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听得真切,仿佛在耳旁回响。就在这次文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把文艺评论作为一个单独的文艺门类提出。也是在这一次文代会上,新成立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次组团亮相。我既为自己亲身见证党的文艺发展史上这一重要的时刻感到无比骄傲,又为自己参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办工作感到由衷自豪。通过参加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我对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这一职能定位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明确的认识。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我的身份又有了新的转变,这一次我作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团随团工作人员参会,负责对本团的文艺家作全程深入的联系和服务。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建伊始,我就进入协会工作,转眼七个多年头过去了,我始终对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这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队伍充满感情、不改初心,心甘情愿为他们当好“服务员” 。我懂得他们的所思、所急、所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融入其中,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文艺评论界代表不仅仅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团,还分布在各地方、各协会、中央有关单位代表团,大家相约借助盛会契机,集体合影留念。偌大的人民大会堂,人数上千的代表,分散的驻地,短暂的时间,都相聚合影不易,大家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很快,志同道合的文艺评论界代表在第二次全体会后有了一张“全家福”,大家意犹未尽,又以集体录制短视频的方式表达振奋的心情:“踏上新征程,评论有力量! ”通过参加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我对文联组织履行“做人的工作”核心职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有了三次参加文代会的经历,文代会于我是一面多棱镜,透过不同的侧面折射出文代会的丰富内涵和文艺百花园的馥郁芬芳;文代会是一块磨刀石,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通过参与文代会的筹备和组织,砥砺才华、激励自我,体会奋斗之美;文代会是一座里程碑,个人成长与文艺事业发展乃至祖国的繁荣昌盛相融合,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端详着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工作证照片中的自己,相较十年前,脸上多了不少光阴的痕迹。我已经参加过三次文代会,而再过三次文代会,可能我就要由当年初入文联的年轻人转而像曾经一起为文代会工作的吴虹英、由美莲老师那样荣退了,而身边的一代代年轻人正在通过文代会的锻炼成长起来。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而自己也站在了两个“三次文代会”的人生交汇期,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就这样神奇地交叠在了一起。再看看文代会证件照,眼神依然坚韧、清澈。岁月是把美工刀,时光的沧桑,或许正是艺术家眼中的张力之美,就让时光把自己一点点继续雕琢吧,我将不负韶华、勇毅前行。
(作者:小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联络处处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