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流行在青少年中的“饭圈文化”及娱乐圈的某些乱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警惕,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严肃指出:“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中央网信办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取消明星艺人榜单”等10项措施,全面加大了监管力度。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将集中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提到要“发挥文艺评论作用,引导正确审美”。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严汝彬)
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对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现在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饭圈文化”等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的误导,应当如何扭转?如何还青少年的心灵一片明朗的蓝天?监管与整治十分必要,而且要一管到底,舍此走不完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通过教育与引导,形成新时代的审美风尚,使青少年普遍有着健康的、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方能廓清“饭圈文化”给青少年心理上带来的负面效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
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而言,青少年就是我们的全部!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伟大辉煌的一百年,现在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不惧风雨,顽强拼搏,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这是伟大事业的继承者不可缺少的品格!英雄模范人物可以成为引领时代的风向标,但是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代人的理想信念,是要绝大多数人共同践行才能形成的。
“饭圈文化”乱象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与偏差。若干顶流明星,德艺不佳,甚至悖逆社会公德,行为失范,却被粉丝盲目追捧。“明星”一夜暴富,成为粉丝的“偶像” 。这些“偶像”却成为粉丝的人生目标,成为粉丝的审美标准。“饭圈文化”的低龄化、社群化、极端化等症候,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造成的误导,已经到了必须扭转的程度!
这里说一下审美观的问题。如果认为审美观是可有可无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审美观应该是个体化的,但是如果形成了弥漫于很多青少年之间的风气,那就成了“传染病”。“饭圈文化”对于青少年审美观的影响是严重的、负面的,造成的是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当然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则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如果完全以“非理性”来认识审美问题,就会带来偏差,走向极端。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
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低的是“欲求境界”,也即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第二个境界是“求实境界”,人有了自我意识,不再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进而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秩序——规律,这种要求是一种科学追求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求实的精神;第三个境界是道德境界,人们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通,也领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通,也就是“万有相通”,很自然使人产生了“同类感”,从而产生了道德意识。第四个境界,则是道德境界的极致,开始进入第四境界,即“审美境界”。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至少它说明了:一、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二、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
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孔子还说“里仁为美”,而在儒家思想中,“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的本义。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 ,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也是意谓着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曾有一个现象,是娱乐界和流行文化中对“崇高”的消解,在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观念中,“崇高”也成为被摒弃的对象。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在其中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浅化、卑琐化。
我们这个时代是了不起的新时代!它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饭圈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一言以蔽之:畸形审美或病态审美。在那些盲目的粉丝眼里,偶像是他们的审美标杆。而无论这位“偶像”是强奸还是偷税漏税,都是他们追捧的对象。这样的审美观已经与我们这个时代无法相容了,它产生的完全是负能量!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树立、激扬与我们的新时代相适应的审美风尚,调动学校的、社会的一切美育方式,使青少年们有健康的、积极的审美趣味,从感情上、从本能上,就对那些坍塌的“人设”产生厌恶感、丑陋感。使青少年们都愉悦地、欣然地接受那些健康的、充满现实精神的美!
美感的神圣性也许并非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命题。而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如张世英、叶朗、阎国忠等明确地加以提倡。笔者认为,美感的神圣性在美学的历史源流中古已有之,同时,更有现实的印证!我们俯仰星空,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我们要歌大风、唱金缕,背负着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既仰望星空,又扎根大地,卓绝奋斗,黾勉前行!美的神圣,美的崇高,是我们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的。
新的一百年,青少年当然是主角。“饭圈文化”使人扭曲,使人极端,这对我们这个时代是一股邪风。审美观的走偏是必须纠正的。畸形的、迷失的审美,会使我们的事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想想就不寒而栗!
审美风尚并非被动的,是靠我们创造的。风尚要引领社会。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以审美的神圣性来荡涤那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
(作者:张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