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地域书写,每一粒汉字都挂满乡情(徐潋)

2021-06-17 阅读: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徐潋 收藏

地域书写,每一粒汉字都挂满乡情

——杨雪散文集《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读后散论

  我第一次见到杨雪——青年诗人的杨雪,是上世纪末,在一个叫市府路14号的小院。

  其后(1990年7月),我和杨雪一起编著了一本理论集子《诗歌基础知识》;再后(1994年)我为杨雪的诗集写过一篇叫《筑巢于诗歌里的花朵——简评杨雪的诗集<洁白的鸽子花>》(收在我的文学评论集《半管笛语》),又请他到泸县玉蟾山为我们学校——泸县师范学校文学社的会员进行诗歌讲座;到今年再读杨雪的《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已是退休的“老作家”的散文集了。不觉,这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其间就似一个顿号,抑或一步台阶,即使我几乎读了他的所有文学作品集,故乡还居然距自己这么近,这么亲切,这是我几乎没有预料到的。故乡也似乎很远,因为青春是拖不回来的,时光再也拉不回来的;但市府路14号那个小巧、清静的小院,我的脑海里还依然清晰的记得:故乡的小院,文艺的小院。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曾说:“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

  或如我老家那一段残损的篱笆墙,一扇打不开的破旧的木窗,也一如中间一段已凹下去的门槛,门总是关不严缝的。屋檐口的瓦隙间,还有麻雀做巢时一不小心留下的小半截稻草,寂静地吊在那里——这些记忆里的影子,与月光下追逐着,嬉笑的童声,也一起走了。

  这是我的故乡,或许也是你的故乡。似乎故乡也就老了;老了,似乎什么也都美好起来了。你即便是骂或不屑,即便是恨和怒,都变为可爱的微笑了。

  故此,我对故乡情怀的文学作品也就越发感觉(有兴趣)起来。

  阅读杨雪的《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我就禁不住,心里闷得有点儿发慌。因为一个地域文学的书写,每一粒汉字都挂了满乡情。

  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曾说:“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的老宅。”又说,“或许,仅仅是为了这座城。就像爱上了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打开《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阅读起来,似乎心里有沉寂的思绪;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淡淡的故乡情不被无聊的东西白白地溜走,想把它拴在每一行流动的文字里,即使是河边停泊的小舟,它也许下一秒就会驶向对岸,划过清澈的河面,再阅读河边一株又一株的翠竹,无论新生的,还是被风吹斜了,甚至折断了的;以及河边熟悉的石滩,一片一片的沙粒。

  故乡,永远是河中清澈的倒影。

  或如永远的武夷山,永远的李庄,永远的鼓浪屿。酒城也应该如此。

  画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人是不分美丑的美盲!”任何艺术都需要审美因子或元素,但现实却缺失了“审美”的主体意识,这就是可怕的原因。

  所以有网友调侃说:现在还剩下什么?桂元变龙眼,白塔穿上白衬衫,纪念标为住宅小区;黄山谷的“百子图”没有影子,留下了一个名称。仅存的明清的一些残垣断壁,也许不知哪时也不知其去了何方。这些消失的文化符号,也走出它自身的叹息。

  前几年,伍松乔老师写过一篇随笔评论,他说“近些年常回川南,与家乡文友交流,说得最多的话题是:寻找川南的意义——从地域到文化到文学。” 同时他又说“作为‘乡愁’派,一向认为‘仰望星空’固然重要,但‘顶天’之前,该先‘立地’。”我想这里所表达的是地域文学的书写应该进入“人”的“属地归属”审美之中去。

  所以,我认为:只有文化的家园,才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作家杨雪的《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为我们作了一些很好的诠释。

武夷山

  2

  作家杨雪的散文集《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以语言艺术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地域书写的审美文化。

  首先,《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叙述思维的审美视角的新颖性。

  无论《云上西溪》《新街子记事》《放滩》《一山二河》,还是《云烟水拍江门峡》《魅力昭化》《在阆中,怀念两个人》《怀念米易的阳光》等散文,以“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表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转换,同时表达了思维角度转换模式的内涵。可见,这给更多读者带来更好的,从而唤起更多读者的审美需要。不能不说这种语言的构建表达的角度有其新颖性和巧妙性。正如符合了黑格尔所认为的: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所以这种叙述思维更能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情感和审美情趣。

  其次,《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这部散文集有许多作品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如《在阆中,怀念两个人》,阆中是战国巴国都城,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素有“阆苑仙镜、风水宝地”之美誉。而作者选择了两人,一者叙述了历史人物落下闳创造性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以及“春节”的设立等文化情景,而其影响了阆中人的“淡定”“和谐”“快乐”的性格。二者为张飞,其人人人皆知,但作者说是从“时间深处渐渐浮现出的”,以“张飞柏”“张飞牛肉”说起,而引出“张飞给阆中人民的红利,两千多年后仍在释放。”以及关于“张飞之死”的分析,谈了自己的想法。故古人有云“死生亦大也”。而《云烟水拍江门峡》以杨慎(升庵)《永宁舟中》《江门峡》等诗句为散文叙述的底蕴,体察人生感悟。再如《魅力昭化》以朴实的语言,剖析历史文化的深度。叙述古街中感悟历史,“在昭化,每一块石板,每一堵木墙都刻着深远悠长的历史。”以及对“花蕊夫人”的赞美。于是作者感叹:“每一个传说,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荡气回肠或深沉悲伤的情韵。”

  第三,以亲身经历出发,以审美文化的方式展示真实的生活。

  散文《新街子记事》,以作者自己生活的“新街子”为活动中心,主要叙述了邻居“余雷”“大毛”“简三”“小十”等童年、少年的生活现状。余雷家的“小人书”“下江捕鱼”“偷煤”几个小故事,构成了社会的“大问题”。纯叙述的语言表达出没有“父亲”而只有割草喂兔子的大毛的诚实、无奈的性格。记忆强,会讲故事,而且勤劳的简三因捡草药卖“中暑”而夭折,“我”至今也“嘘嘘不已”。小十“偷糖”到“盗窃”,再到“贩毒”,简述了“好变坏,坏变好”的转换条件,说明了人生的生活“场”。

  当然还有许多叙述多地域自然风貌的散文,如《高原上的花》《云上西溪》;以及川江文化记忆的《放滩》,还有叙述了“看一眼便忘不了的泸县”的《一山二河》等篇什。

  这些散文,以不同的记叙方式传达了地域书写对事物、生活、社会的审美文化。

  当我读罢作家杨雪的散文集《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写完此文时,当年为青年诗人的“杨雪”,已是退休的作家“杨雪”了。真是“人生有别”(《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190页)呀,弹指就三十四年了。我还是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市府路14号那个小院,那个“年轻”诗人的“杨雪”。但那个“故乡的小院,文艺的小院”早已是“步行街”的一部份了。

鼓浪屿

  谨此作为作家杨雪的散文集《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读后散论——地域书写,每一粒汉字都挂满乡情。抑或说:地域书写乡情,是审美文化的使然。

  正如评论家丁帆近日在他的《把学术文章当作散文随笔来写,何尝不是对文学本身的尊敬?》一文中所说,“学术随笔”“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大众化的书写会降低批评、评论和理论的水平,不能升华到哲学的层面,殊不知,形象思维的表达或许会以更幽默风趣悄悄闯进哲学的殿堂,而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获得审美的收获,那样的价值观植入方式也许会让人更加牢记。”

  这应该属于审美文化的使然。

  2021年6月8-9日,于泸州城南人家

 

  (作者:徐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致敬经典,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艺评战疫系列之二:艺评战疫,基层文艺评论家在行动(四川泸州篇)

  重拾文艺评论“不了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