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5/12/content59753.html)
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
——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
讨论网络文学缘起是从网络文学20周年纪念活动前后开始的,长期关注网络文学的人士意识到,应该对它的前世今生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网络文学未来能走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来路还是应该弄清楚的。2018年3月,上海作协邀请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专家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投票选出了20年20部代表性作品。这个活动在客观上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网络文学发端于1998年。其实传递这一信息的时间还可以往前推一推,2008年10月29日至2009年6月2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与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联手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当年7月,鲁迅文学院举办了首届网络作家培训班。我作为活动的亲历者记得很清楚,当时确有为网络文学纪年的初衷。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需要说明的是,源头和起始年是部分重叠却有区分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在时间上,源头会久于起始年,源头有可能是某个单一事件或作品,而起始年则需要相对多的、有影响力的事件或现象作为依据。
“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这当推1995年8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出现的BBS“水木清华”和1996年8月新浪旗下的“金庸客栈”,但这两家前者是局域网,不对大众开放,后者则是金庸武侠小说拥趸聚会的场所,后期才逐步演变为开放性的大众写作平台。1997年6月,网易公司成立,8月向用户提供免费个人主页,这是网络小说站点得以发展的基础。此后的“碧海银沙”“黄金书屋”,以及相继出现的“龙的天空”“西陆论坛”“旧雨楼”“西祠胡同”等BBS合力形成了网络文学最初的联盟。在此过程中,1997年12月朱威廉创建“榕树下”文学主页,及1999年8月“红袖添香”书站开启,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和广泛性才真正得以实现。“站点说”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定位于1996年,有一定合理性,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具体到个人,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但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2003年4月,《风姿物语》转发于起点中文网之前,尚未见到在大陆有传播的记录。《风姿物语》2006年1月完结,其时,大陆玄幻代表作《飘邈之旅》《诛仙》《紫川》《亵渎》《佣兵天下》《魔法学徒》已经声名鹊起,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新一代玄幻作者也已经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力不在《风姿物语》之下。可见时间领先一步的《风姿物语》,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影响力。
《风姿物语》是日本著名游戏《兰斯》系列的同人小说,确切地说是《鬼畜王RANCE》的同人。作为网络玄幻小说的源头之一,应该没有争议,但是《风姿物语》只能作为潮流的代表,而不能作为网络玄幻小说兴起的主要原因,因为玄幻进入华语创作世界,是必然的现象。这并不是对《风姿物语》的贬低,罗森领先一步,采用超前的创作手法进入网络,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贡献是值得书写的,但也不能因为玄幻后来做大了,20年后重新定义,必须将在网络最早发布玄幻小说的年头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大家都知道,玄幻小说有更早的源头,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此后的《大剑师传奇》《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则进一步拓展了东方玄幻的魅力。由此可见,由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奇幻小说演化而来的玄幻小说的确早于网络文学问世,并且对后来在网络上风起云涌的网络玄幻小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它并非网络小说早期的引路者。确切地讲,在2002年之前,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中几乎没有玄幻小说作家。以起点中文网为主导,2003年后逐步形成的网络文学VIP收费阅读推出的“玄幻小说”热,只能认定是中国网络文学第二个创作高潮,此后玄幻小说逐渐成为网文发展的龙头类型。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玄幻小说就没有今天的网络文学,玄幻小说以其独特性为网络文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但这是2003年以后的事情,前面5年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网络文学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尽管《风姿物语》不失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但“作家作品说”将1997年定位于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并不恰当。这和中国现代文学将起始年定于1919年(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道理相通。
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我认为这是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现象说”盖源于中国网络文学第一个创作高潮,标志性事件乃是1998年3月至5月,蔡智恒(痞子蔡)开始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一由互联网派生的首部畅销小说,大量采用网络语言,比如“见光死”“恐龙”“I服了u(我服了你)”“我T你!(我踢你)”之类,作品讲述了一段纯洁、调皮且又悲情的网恋故事。1999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短时间内不断创造小说出版记录,销售过百万册,先后改编成多种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的对象,形成了一股“亲密接触”的旋风。和这一旋风形成交集的两家大陆网络文学站点,分别是1997年12月创建的“榕树下”和1999年8月开站的“红袖添香”。
上个世纪末,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学面临新的格局,先锋小说前路渺渺,新写实主义有所抬头,港台武侠、言情小说大行其道。在民间出版业的推动下,商业化写作初露端倪,一批大众文化期刊蓬勃兴起,《今古传奇》《知音》《读者》等成为阅读时尚。中国第一代网络作家大部分是“70后”,在90年代中期起步进行文学创作。网络BBS的出现,尤其是“榕树下”“红袖添香”和稍晚一些的“天涯社区”先后建站,为他们创造了一片追求文学理想、施展文学才能的天空。早期网络文学以都市情感和武侠为主体而不是玄幻小说,像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今何在、蔡骏、慕容雪村、邢育森、俞白眉、君天、沧月、步非烟、凤歌、庹政、楚惜刀等活跃于BBS论坛的作者,见证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创作高潮。1999年,“榕树下”主办“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评委是王安忆、贾平凹、余华、王朔和阿城等人。“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和新浪原创网络文学大赛,为他们和传统文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70后”当中也有一批在网文类型化过程中转型成功的作家,比如幻想类作家猫腻、萧鼎、燕垒生、徐公子胜治、忘语、树下野狐,架空历史类作家月关、酒徒、蒋胜男、贼道三痴,新军事类作家骠骑、说不得大师、流浪的军刀,现代都市类作家骁骑校、李可、携爱再漂流等等,他们承袭了前辈作家的文学理想,同时开辟了网络文学的崭新天地。2004年后接过接力棒的唐家三少、血红、跳舞、梦入神机、辰东、阿越、阿菩、骷髅精灵、流潋紫、桐华、天下归元、丁墨、月斜影清、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烽火戏诸侯、爱潜水的乌贼、愤怒的香蕉、紫金陈、唐欣恬、丛林狼、蒋离子等一众“80后”,则将网络文学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样式,为网络时代的中国大众文学登上国际舞台拉开了序幕。
“榕树下”和“红袖添香”当年推出了一大批时代气息浓厚的都市情感类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红袖添香”此后还专门出版了短篇故事集《看见你的脸红》,文风之相近可见一斑。总之,当年活跃于“榕树下”和“红袖添香”的一批网络作家不应该被文学史遗忘,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代网络作家。上海网络作协主办的《网文新观察》最近约请当年活跃于“榕树下”的作者撰写回忆文章,从中我们大致可见网络文学最初的模样,人生就是一个各自奔天涯的过程,聚散终有时,但火种依然存在,“我刻下坚持和信仰于树上,即便狼奔豕突于日常琐碎与生活重负,困囿于父母妻儿期望,负重生活的压力与生命尊严,依然坦然从容,不改初心”(庹政)。当年的作家中如今“有的是畅销书榜的常驻客,有的是热播影视剧的编剧,有的成为文化公司的老板,更多的是始终笔耕不辍坚持创作的普通人,文学之梦是我们心底彼此相连的纽带”(楚惜刀)。经过不断摸索,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一直在不断壮大,网络作家靠文学网站VIP收费阅读的分成养活自己,进一步凭借版权延伸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这段跨世纪的历程,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留给人们的有感伤和怀念,但更多的是坚韧与宽广。同时,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当初不惜将身家和青春搭上去的网站始创者,那些在编辑生涯中一点一滴将创作经验分享在网络上,为一代又一代网络作家做嫁衣的网文编辑,其中的代表者朱威廉、起点团队、孙鹏、血酬、千幻冰云、刘旭东、杨晨……他们为网络文学作出的贡献完全有资格进入文学史。
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网络文学在民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引发社会关注,进而获得理论意义上的合法性。当下有部分网络作家认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是网络文学,因而否定它的历史作用,这或许是对早期网络文学缺乏了解,或许是认为正宗的网络文学必须是超长篇小说,甚至必须是幻想类作品,这些观点有失偏颇,对网络文学的历史演化有失公正。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这是我的观点。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