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4/23/content59533.html)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些论述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别的文艺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尤其强调人民性。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提出了文化艺术的“人民性”的概念,举起了维护作品人民性的旗帜。如马克思1842年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就有针对性地说:“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1870年,恩格斯在《爱尔兰歌谣集序言札记》中,表达了对16世纪以来备受迫害的爱尔兰弹唱诗人的极大同情,肯定了弹唱者的残留作品为“最优秀的遗产”,评论“这些歌曲大部分充满着深沉的忧郁,这种忧郁在今天也是民族情绪的表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
至于“人民”的概念范围,列宁在1905年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说:“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煞各种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把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联为一体。”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当下,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应该创作出反映最广泛人民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家艺术家就要有人民立场,在创作中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天职”,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创作的使命,从立场、观念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端正文艺创作的方向。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曾批判“不把含有历史意义的合理内容作为当代意识来反映的艺术”,进而批评一些人不要只把自己的创作“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造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
在今天,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原则面前,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创作:我们的创作是不是与人民、与历史、与时代背道而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面向人民,从感情上热爱人民,从行动上表现人民如何创造历史、创造新生活,就要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虚心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陕西作家柳青、河北作家贾大山等,都为我们树立了热爱人民、深入生活的好榜样。当下的文艺新秀层出不穷,他们普遍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创作丰富,也创作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但总体而言,需要更多的青年作家克服浮躁心理,肯于像老一代作家艺术家那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实践中,始终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而我们的青年作家艺术家也要在文艺世界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新一代作家艺术家们敢于走出自己的小安乐窝,离开高贵的象牙塔,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现在我们的文艺创作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与文艺创作者的生活积累息息相关,与他们和人民群众结合的广度深度紧密相连。列宁曾经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它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对于当下的写作者来说,就是要深化责任和使命,真切反映现实的巨变和人民的心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感恩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材料。他们是历史的演出者和编剧,也是任何作品的评判者。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俄国阿·托尔斯泰也明确地说道:“艺术首先是人民的。因此,艺术的创造者和品评者是人民,也是我们大家。”“人民,就是艺术的法官。”别林斯基则说:“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毛泽东论及作品要通过社会效果来检验。周恩来也说,戏剧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而不是领导回答”。人民,就是评判艺术的绝对权威。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针对文艺发展的大势和文艺界的一些痼疾而提出的。他高瞻远瞩地强调,“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这些都给我国文学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要牢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让我们用创作实践来证明吧,这是一条艰辛而光明的必由之路。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许永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袁学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