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春天里的歌声(张萌)

2021-02-2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张萌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2/22/content58652.html

 

  像往年一样,2021年的春晚中,歌唱类节目依旧占据了整场晚会的半壁江山。这些形式多元、风格各异的作品,借助多维立体舞台的全方位呈现,以及5G高清、AR、XR等新技术的运用,将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中国梦、疫情防控等鲜明时代主题贯穿其间,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新春氛围中为全球华人奉上情意浓浓、祝福满满的文化盛宴,为春晚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IP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开场歌舞《万事如意》满眼喜庆的中国红,满台盛装的舞者,标志性的春晚场面,一下把观众带入了浓浓的年味儿当中。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歌舞《节日》,浓郁的异域风情,彰显的是普天同庆、世界一家的象征意味。零点钟声敲响后唱响的《瑞雪平安图》,更是将新春来临,为天下祈福的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开场歌舞《万事如意》(来源:“春晚”微博号)

  2021年牛年春晚的亮点之一,便是始终洋溢着的青春气息。杨幂、迪丽热巴、TFBOYS和王一博等青年明星,以及林雨申、金晨、薇娅等过去一年话题度超高的网络红人,甚至虚拟“歌星”洛天依的加盟,都吸引了众多年轻网络原住民的目光。由他们演唱的《奔跑的青春》《听我说》《燃烧的雪花》等歌曲,都是在春晚上首次亮相的作品,青春靓丽的形象,时尚动感的节奏,完美契合了“春”的主题,一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象。特别是张艺兴的一曲中国风歌曲《画卷》,从千里冰封画到梅雨时节,从小桥流水画到策马扬鞭,用笛子、古筝、琵琶和中国大鼓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唱出了祖国的辽阔与秀美,同时融合了中国的古典舞和街舞跳出崭新的时代气息,展现出新时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些饱含时代记忆的老歌,也在新的诠释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伴随着《明天会更好》的旋律响起,3D穹顶出现的一个个医护工作者的画面,表达了人们对抗疫一线白衣战士的敬意,以及人类必将战胜疫情的祈愿;老中青艺术家与“云端”各地民众共同手捧鲜花“云”合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则寄托了全国各族儿女对建党百年的祝福和礼赞。就连春晚的标志性歌曲《难忘今宵》,也借由“云端”一个个身系红围巾民众的共同参与,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欣赏体验。

[2021央视春晚]歌曲《明天会更好》演唱:成龙 李玟 李易峰 周冬雨 朱一龙 张韶涵 高伟光 林鹏(来源:央视影音)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活动不得不由现场改为线上进行。这在无形中反而加速了传统艺术形式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进而带来了当代音乐从创作手法、表演形式、传播媒介到审美标准等整个生态的改变。借助今年春晚首次采用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编导们渲染制作出或美轮美奂、或天马行空的全景虚拟场景,使演员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创意表演《牛起来》中,刘德华的影像时而身处虚拟空间与机械牛互动共舞,时而仿佛亲临现场与王一博、关晓彤同台歌唱,带给观众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云录制的《莫吉托》使用特种设备和XR技术拍摄完成了人物、道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和结合,让周杰伦带着他的乐队,开着粉色飞车与观众环游世界共享浪漫风情。意大利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父子,更是通过“云”连线“来”到春晚舞台,用跨越重洋的歌声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祝愿。

创意表演《牛起来》(来源:“春晚”微博号)

  当然,新技术的使用也并非无所不用其极。在韩红演唱的《追梦之路》、孙楠演唱的《春的心语》等歌曲中,都采用了“传统”的表演方式,歌唱者台上深情歌唱,观众凝神聆听,用心体会。这种处理不仅使现场节目之间形成了动与静、多与少的对比,更贴合了歌曲表达实现小康社会、追寻中国梦的庄重宏阔的颂歌气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首致敬边防战士、致敬中国军人的《请放心吧,祖国》,演唱者雷佳一身戎装伫立舞台中央,在她清甜端庄的歌声中,身后大屏幕播放出常年戍守在祖国高海拔、极寒、酷暑、海岛等艰苦地区边防官兵巡逻执勤的身影。在他们一张张青春又饱经风霜的面庞中,亿万观众再次看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崇高与伟大。歌曲一改军歌雄壮激越的曲风,深情中不失坚毅,柔美中饱含力量,堪称《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之后不可多得的一首抒情军旅歌曲。

  综观整台晚会的歌唱类节目,有机地将思想性、观赏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以贴近现实生活共情百姓心声。但也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时代文化发展多元化、欣赏分众化、传播碎片化的影响,春晚的影响力和话题性都有所削弱。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春晚”作为一个已经延续了38年的文化IP,正在从一个偏重娱乐、欢庆的文化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国家在场的“媒介仪式”。因此,如何在展现时代背景的主体性创作中释放人性的情怀、展现人性美的高度,进而常怀激情,催人奋进,也成为新时代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课题。

  (文中图片及视频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萌,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委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原创歌剧《血色湘江》的创作特色和启示(张萌)

  当代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启示(张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