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文艺与时代和人民同在(薛晋文 孟鑫)

2020-03-05 阅读: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作者:薛晋文 孟鑫 收藏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进入了吃劲阶段,前方战“疫”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进行殊死战斗,后方文艺工作者全力汇聚抗“疫”的强大合力,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饱含真情的抗“疫”文艺作品,以文艺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并凝聚时代力量,为打赢疫情阻击战筑起了亿万人民同在的铜墙铁壁。

  用文艺讲述抗“疫”一线的动人故事

  文艺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集中反映在文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之中,通常借助生动活泼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细节呈现出来。在这场疫情中,山西文艺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奋笔疾书,始终和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例如,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约30分钟的抗“疫”特别节目,用歌曲《白衣天使赞歌》等文艺作品讲述重症病房中的感人故事,以温暖画面和传神故事再现了生命守护神的伟大壮举。文艺作品精心选取山西抗“疫”英雄的类目细节,将歌词与真人真事融合在一起,反映了三晋抗“疫”英雄的高远境界和博大情怀,彰显了他们心系人民、报效祖国和感恩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俗话说,“国难思良将”,这些白衣战士就是国家危难时刻的“良将”,是新时代真正的勇士和脊梁,他们以柔弱之躯为千万人遮风挡雨,在和平时代铸就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巍巍丰碑,理当是这个时代最可爱和最可敬的人。山西卫视抗“疫”特别节目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的为了不让老人担心临别时没有说要去哪里,有的撇下年龄还小的孩子擦干眼泪火速走上一线。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时代、战争年代中的无数情节和场面,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虽然投身于不同的战场,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并没有褪色。人类社会的前进其实就是不断面对挑战和应战的过程,苦难既刁难和为难我们,同时也激励和成就我们,苦难是民族的大学,中华民族一路历经磨难洗礼走来,靠得就是不断应对挑战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而今这种精神再次在抗“疫”一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能和活力。

【视频】《白衣天使赞歌》(太原新闻网)

  用文艺记录抗“疫”战场的壮怀激烈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大都诞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难时刻,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优秀作品从未放弃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和抱负与时代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记录了家国命运转折时期的苦难辉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前行。而今,文艺工作者所面对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一场疫情,是在和平时期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骤雨,既是对国家和民族能否行稳致远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民族精神和个体信念的一场大考,更是对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的一次检验。在抗“疫”斗争中,文艺工作者精准捕获这些时代脉搏,既真实记录了抗“疫”过程的艰难困苦,又展现了一线战士们的昂扬斗志,从“80后”的钟南山院士到“90后”的新青年,传承了不屈不挠和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又彰显了勇于担当和慷慨奉献的新时代精神,年轻一代在火线迅速成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摸爬滚打,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不少高校师生也加入了携笔抗“疫”的历史洪流之中,想方设法为全国抗“疫”斗争尽一份绵薄之力,譬如,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师生连夜创作并排演的作品《打赢这场阻击仗!》极具代表性,他们在传统旋律中赋予了抗“疫”新内容,实现了传统经典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满激越昂扬鼓点的动人旋律代表了青年一代的心声和信念,反映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面貌和新斗志,这些作品一时间广为流传,汇聚成了为祖国分忧和为人民抒怀的磅礴力量,具有余音绕梁的艺术温度和动员力度,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青年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成人礼献上了担当作为的厚礼!抗“疫”战场打响后,没有人置身事外,各地各界文艺工作者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儿童为抗“疫”战士们画像,以稚嫩的线条向战士们致敬;青年为抗“疫”战士高歌,歌唱每一个为祖国分忧解难的人;老年艺术家为抗“疫”战士们题词赠言……他们执着地记录着每一个潸然泪下又热血沸腾的时刻,用文艺的力量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添砖加瓦,许许多多的力量凝聚成了战胜疫情的万里钢铁长城。

  用文艺彰显抗“疫”斗争的国际主义精神

  在这次抗“疫”中,国际友人为我们送来了许多物资和支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王昌龄的一首古诗在特殊时期将各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古诗新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句诗歌让人类再次触摸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度,在疫情席卷人类的困窘时刻,文艺就是人类守望相助的温馨港湾,文艺也是不让信心和力量沉沦的航标灯塔,显示了文艺跨越国界和民族的非凡感召力量,虽然山川异域,但风月同天、共结来缘的凝聚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再次彰显了文艺无用之大用的非凡魅力。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中,不少外国友邦日夜牵挂着我们,很多国外的优秀艺术家通过演奏我国的传统音乐作品《茉莉花》向我们表达问候与关切,一些外国疾病专家怀着对人类的崇高责任感志愿加入了抗“疫”队伍,一些诗人拿诗歌礼赞这些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从诗歌中仿佛看到诺尔曼·白求恩披着白衣战袍又回来了,他们为了人类共同的幸福和安康手拉手向前走,透过这些文艺作品让我们看到国际主义精神没有过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一一涌现。由此可见,中外文艺工作者共同演绎的抗“疫”作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是良心和道义的最高自觉,是时间和空间所无法阻挡的人道暖流,在乍暖还寒的料峭时节,让我们再次亲眼见证了人类社会蕴藏的崇高道德和高尚境界。虽然,疫情为人民和家庭带来了太多悲伤和苦痛,但是,我们举国动员坚决不让疫情向外扩散和传播,以对国际社会和人类负责的态度抗击疫情,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显示了我们和全球人民患难与共和同舟共济的境界和情怀。

(图片来源:新华网)

  落笔至此,抗“疫”阻击战的黎明即将到来,文艺工作者对抗“疫”斗争的书写才刚刚开始。相信经过历史和理性的沉淀之后,一大批与时代和人民同在的作品会大量涌现,文艺为时代存真、为英雄立传的旅程中定会不辱使命。

 

  (第一作者:薛晋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太原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重建正确的文艺价值观(薛晋文)

  用精品力作引领风尚(薛晋文)

  “疫”战之下,文艺的在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