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不要让“抗疫诗”成为廉价的抒写(马忠)

2020-02-01 阅读: 来源:文化艺术报 作者:马忠 收藏

  诗为时而作。在灾难面前,诗歌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武汉近期暴发的新型肺炎疫情引发了各界关注,诗人们纷纷拿起笔来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无数首“抗疫诗”迅速出现在各个诗歌博客、诗歌论坛和微信公号上。更多的与这场灾难有关的诗歌、诗集正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用诗歌表达灾难中各种各样的爱与温情,祈祷与祝福。

  浏览这些“抗疫诗”发现,大多数在抒情模式上基本一致,表达的仅仅是一般的“公众情绪”,有新鲜美感的作品并不多。特别是思想与艺术并重,能够提供新的诗歌发展的可能、美学法则和言说方式的作品可说凤毛鳞角。那所谓“感同身受”,所谓“今天我们都是武汉人”,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升华。对疫情的关注,并非都是受理性和良知的驱使。因此,面对灾难的沉重,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好写诗,更不要轻易地写诗,否则很容易陷入“轻浮”。

  且看:“啊,冠状,/你如恶魔降人间。/炎黄子孙不愿你来,/你却像霸权,强压给中国。/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五千年。/但,/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越是灾难越团结,/让华夏文明躲过,/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只惧安乐,不怕灾难。/冠状,谢谢你,/中国已安乐,四十年。/你的到来,/让中国聚沙成丘,意志如磐。/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你是中华民族坚强的考验!/……”像这种空洞无物,于写作者而言,毫无真正的触动,带有毒性的“冠状体”诗歌,尤其值得我们警惕。

  写诗最重要的应该是“有感而发”。没有真情实感的诗,就是无病呻吟,空喊口号。在诗人刘春看来,这样的诗写来自己看看也没什么,但如果要拿去发表和展示,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更高级别的人自己已完成了政治任务。尤其是某些特殊时期的诗歌,就是口号+歌颂,看起来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实际上内涵苍白,空无一物,字里行间看不出一丝事物的细节,更不要说诚恳的思考和反省了。所以,一个诗人,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的笔。

  灾难题材不是说不能写,而是说要好好写,真诚地写。在创作时,首先要想到的是经历着这场灾难的人们的感受,用自己真实的真切的感受去写诗。一句话,以这次新型肺炎为主题的“抗疫诗”,要避免那种空洞的、口号式的、廉价的抒写;要走进疫情的深处,疫情的核心,而不是只在疫情的边缘采摘了几个花朵,然后招摇给我们看。如果是这样,又怎么能够打动人呢?

 

  (作者:马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马忠)

  《诗痴麦芒——麦芒诗文评论集》:一部珍贵的诗人宝典(马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