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大型组歌《井冈山》:重大革命题材创作的话语转换与艺术表达

2019-05-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周由强 收藏

从大型组歌《井冈山》看重大革命题材

创作的话语转换与艺术表达

周由强

  题记:“松柴烤火千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埋在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童声合唱)——大型组歌《井冈山》开场曲。

井冈山黄洋界的日出

 

  在当下媒体融合时代,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而言,如何在保持方向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既要有当年革命故事的鲜明特点,又要引导和适应当下受众的审美取向,在解决好话语转换和艺术表达问题的同时,寻找到保持清醒的历史理性和高度的艺术自觉的最佳结合点,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近日,由江西省文联、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组织完成创作的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值得关注和思考。

大型组歌《井冈山》主创人员赴井冈山地区采风照片

大型组歌《井冈山》主创人员改稿会

  作品由《井冈谣》《三湾有棵红枫树》《握手》《我站在黄洋界上》《那盏清油灯》《弯弯的扁担》《杜鹃花开》《爷爷的八角帽》《红军可乐》《红色根据地》《道路》《不朽的精神》《向伟大梦想进军》等13首歌曲构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的艺术形式切入,并结合江西民间曲调、红军传统曲调等音乐素材,以当代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独唱、重唱、交响乐等形式呈现,显得气势磅礴、优美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从歌词看,作品用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人们熟悉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为线索,寄情于“童谣”“红枫树”“清油灯”“扁担”“杜鹃花”“八角帽”等看似平凡但意义重大的事物,用简洁精致的诗话语言烘托出红色革命的思想意蕴,给人以亲切熨帖润贴之感。在编曲上,创作者比较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代大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审美习惯,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大型组歌《井冈山》在这方面的追求是自觉和显著的。虽然作品有意加入和强化了一些现代时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年轻听众的喜爱,但作品在对革命主题、内涵和意义的当代理解和阐述上,在历史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换上,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把握上,在思想深度开掘和审美境界的营造上,都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红色主题的精神高度把握得当。井冈山这片红土地和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个精神,更是鼓舞当下中国人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井冈山精神也饱含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需要我们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继续砥砺前行,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所以,组歌中的每一首作品在精神高度上都与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比如,《握手》抓住了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井冈山胜利会师紧握双手时的瞬间,通过男声对唱的表演形式,体现过去与当今的握手、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让听众耳目一新。《三湾有棵红枫树》采用一段体、分节歌的方式,保持主旋律不变,通过调式的转换、速度的改变,加入和声织体等丰富变奏的形式,把三湾改编时期“党在这里指挥枪,支部建在连队上,官兵平等都一样”三个主题思想进行形象描绘。《那盏清油灯》以女声独唱的表演形式,饱含深情地赞美毛主席在八角楼下写下了两篇光辉著作,歌曲中充满了信念的力量、理想的光辉。《向伟大梦想进军》以进行曲式的大合唱,热情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示井冈山精神时代光芒和勃勃生机。这些歌曲能让听众从井冈山的山间小路看到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从八角楼上的灯光看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让用井冈山精神补思想之钙、聚笃行之力、尽为民之责,从而激发出内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握手》主唱之一姜必群

《爷爷的八角帽》主唱小曾

  二、政治话语的文化内涵理解到位。“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对于井冈山和井冈山精神,人民大众更多是从历史和政治话语获取记忆和解读,这是必须的,但还远远不够,需要用音乐艺术等方式对井冈山精神的历史政治话语进行合理转化,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薪火相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底色是悲壮的),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其底色是温暖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其底色是高贵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其基本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流淌着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红色基因,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成为无数人前进道路上的明灯。不管是《井冈谣》反映的人群坚定跟着共产党的朴素革命信念,还是《杜鹃花开》饱含革命牺牲换来的满地红色记忆,都蕴含着我们党的政治追求与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的高度一致性,艺术地阐明了井冈山精神能够内化为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性。不得不说,这种转换及其实现方式的创新是新时代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迫切需要的。

井冈山

  三、作品艺术价值的追求心境是高远的。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由同一主题思想贯穿其中,每首歌曲内容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同时因为组歌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舞台艺术呈现效果良好,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如观众耳熟能详的《长征组歌》《长江组歌》《西柏坡组歌》等。笔者认为,《井冈山组歌》创作团队成员大多是江西籍的艺术家,他们熟悉井冈山那片红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并具有可靠的史识、史才、史德,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同时,力求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保证作品诗性品质和生活气息的高度契合。作品坚持宏大叙事结构下的个人视角,在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典型性的同时,艺术地反映当代青年追寻“初心”、理解和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思想过程,从而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尽可能让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作品从歌词、编曲到配器,再到整个音乐制作,从文学意象的选择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从音乐的律动感、画面感到每首歌曲的可传唱度,都尽力做到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精巧细致,在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中找到平衡点。与《长征组歌》按照时间和事件的顺序来创作的线性结构不同,《井冈山组歌》是散点式结构,但内容涉广泛且具代表性,内在逻辑清晰,既注重每一首歌曲主题鲜明,同时让每一首歌保持相对的独特性,使整首套曲显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可见,创作者的艺术价值追求心境是踏实而高远的。

  “松柴烤火千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埋在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这是著名词作家樊孝斌在采风活动中听的一首童谣,后来成了作品的灵魂。第一次到井冈山的该作品的艺术总监、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感叹到:“只有亲身来到这里,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年革命先烈在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是多么艰苦!正是党和红军领导人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艰险,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回望历史、坚定信仰、追求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品格,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王晓岭老师

王晓岭老师在井冈山干部学院与授课老师交流

  大型组歌《井冈山》创作初衷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井冈山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90周年、“八一”建军90周年,进一步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笔者相信有了厚实的创作基础,经过进一步精心打磨,即将搬上舞台的大型交响组歌《井冈山》一定会给观众惊喜。祝愿它像《长征组歌》《西柏坡组歌》等一样,成为当代中国最响亮的主旋律和最动听的革命摇篮曲,以告慰那些长眠在井冈山上的无数忠魂英灵。

 

(作者: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

  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项目大型组歌《井冈山》试听会在昌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