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朝荣》海报
根据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文朝荣》 ,生动地再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彝族村支书文朝荣的感人事迹。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植树造林30年,为上万亩贫瘠荒凉的山岭披上了绿装,彻底改变了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海雀”在彝族语言中的意思,是湖水灌注的地方,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林木蓊郁。但由于多年的毁林开荒, “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石漠化严重,风刮尘土满天,下雨泥沙俱下,自然灾害频发。影片一开始,就将这种生态灾害展现得惊心动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大雨造成泥石流滑坡,村民二月姑娘一家人本来已经逃出危房,但为了抢救出半口袋苦荞麦,二月的父亲重新冲进破旧的房子里,结果房屋坍塌,人被砸死。
电影《文朝荣》剧照
与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相伴的,只能是生活的极度贫困。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通过下乡调研的新华社记者的视角,展现了那种让人难以想象的贫穷。镜头下,是光秃秃的山坡、破败漏风的茅草屋,衣不蔽体的村民表情呆滞悲愁。他们赖以维生的只有很少的一点荞麦土豆,一家四口只有三个碗。连身为村支书的文朝荣家,也是家徒四壁。更有甚者,一些人家已经断炊,面临生命之虞。这一幕幕情景令记者震惊,迅速写成内参上报,上级政府紧急拨付救济粮,才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人们。
影片中对这些场景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矛盾冲突的设置,有助于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为村支书,文朝荣对海雀村的极度贫困感到羞愧,画面中他的表情和言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他不想把贫困的原因推给外部,虽然他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在他心中,尽快改变家乡的自然面貌,带领乡亲们脱贫,是他作为村支书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必须勇敢地承担起这种使命。他清醒地认识到,上级的救济只能救急于一时,要想彻底脱贫,自力更生才是根本。他明白海雀村贫困的根源,只有通过种树,让万亩荒山重新变绿,才能彻底挖掉穷根。“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才能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苦甲天下”的面貌。为此,他通过努力取得乡里和县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并设法连夜搞到两万棵树苗,带领村民们及时栽种下去。
文朝荣十分清楚,要想脱贫,对村民进行“扶志”同样也很重要。因为地处偏僻闭塞的地区,长期以来,不少村民形成了靠天吃饭、等待上级救济的落后观念和惰性思维,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影片中有这样的画面:本来说好了第二天一早就上山植树,结果不少人家睡懒觉不肯出门,村干部上门催促,反而被迎头泼了一盆脏水。对此,文朝荣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将救济粮发放和种树相联系,领多少粮食,就得种植相应数量的树苗,起到了“治懒”的效果。他更懂得“三分种七分养” ,成立护林队,并设立了“八项护林公约” ,确保树木得到有效的养护。他的不懈努力,让乡亲们都认识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以及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合力,一年一年地改变着家乡贫瘠的面貌。
电影《文朝荣》剧照
在文朝荣身上,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抽象的存在,而首先体现为一种人性的光辉,正是这一点让人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动不已。以种树为主线,影片穿插进了一连串的故事情节,它们都生动地闪耀着这种人性的光辉。二月的父亲下葬时,因为贫穷,由邻村的麻老二垫付了费用,麻老二以此要挟二月嫁给他,并带人来抢亲,遭到海雀村百姓拦阻,被迫放人,但又威胁说三天内必须还钱。为了筹集到这一千多元钱,文朝荣早出晚归,走遍了几个邻村,因为劳累昏厥,从山上滚落下去。最终因为无法凑齐这笔钱,二月被迫远走他乡躲避,热恋她的小学教师王老师为了寻找她,也不辞而别。眼看着孩子们就要失学,在文朝荣的恳求下,怀孕七八个月的女儿挺着大肚子,去给孩子上课。
为了让饥饿的村民有力气植树,文朝荣将爱人给女儿坐月子准备的鸡蛋,煮了给村民吃。小学校的屋顶下雨坍塌了,为了筹钱修好教室,在万般无奈中,他卖掉了家里的耕牛。在当时的特殊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他以一己微薄的力量,统揽起这些本应由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情,实在也是一种不得已的举动。而恰恰是这种不得已,强烈地折射出了他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
影片很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少场面很有表现力,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如修补学校屋顶需要钱,但实在难以筹集到,文朝荣想来想去,准备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掉。全家人都表示反对,因为这头牛是家里的生产工具。一向乖巧听话的小女儿巧妹更是情绪激烈,因为这头牛是她喂大的,有一份很深的感情。面对家人反对,文朝荣也犹豫过,想过自己去卖血换钱,也想过让儿子下矿井干活挣钱,但因为损害健康和有生命危险,都被家人阻止。为了孩子们上学,教室不能不修,文朝荣咬咬牙还是卖了牛,他也因此对家人倍感内疚。他责骂自己,用拼命干活来弥补给家庭造成的损失,这些言语举动、一个个镜头画面,都是他内心痛苦纠结的表现,还原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平凡的生命形象。正因如此,他做出的那些不平凡的事情,才更加让人敬佩和感动。
电影《文朝荣》剧照
对文朝荣为村里做的这一切,淳朴的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和敬意。女儿临产,按照当地的风俗要在树枝上系上红布条,寄托祝福吉祥之意。早晨,文朝荣推开屋门,看到眼前自家的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此刻,从镜头中文朝荣的表情中,分明看得到他受到深深的感动,也愈发坚定了他为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奉献自己的信念。
朴素平实的叙事风格、富有质感的影像画面,有效地增强了这部影片的感染力。几首贯穿首尾带有浓郁民歌色彩的歌曲,在深化主题表达的同时,也有力地烘托出了地域的氛围情调。从文朝荣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看到了“立党为公”对他们来说绝不是空话套话,而是真正的内心秉持,是一种回荡在灵魂深处的真实声音,这种声音为他们指出了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文朝荣既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也是无数平凡而高尚的人物的典型写照,他们的身躯构成了共和国的脊梁。
经过30年艰苦奋斗,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舒心的日子。这种变化,生动地印证了保持生态美好、建立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具有标本的作用,因此海雀成为了毕节实验区“生态建设”主题的发祥地。从这个意义上,影片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的艺术化的诠释,更是对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形象化表达。
(作者:彭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