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饶曙光:树立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新标杆

2018-03-25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饶曙光 收藏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

  当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形式来丰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近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超高速发展,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不断拓展。截止2017年底,全国银幕数超五万块,稳居世界第一,票房重心已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全面下沉,县级影院全面开花,阖家观影也已成为春节新年俗。与硬件增长相匹配的是,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出现了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态势。以高质量的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内在要求。

  毫无疑问,自电影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尤其是漂亮的票房数字起到了“一俊遮百丑”的作用,给中国电影界提供了无限狂欢和骄傲的理由。刚刚过去的2018年春节档,全国综合票房超过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创下世界影史新纪录。但是,若沉溺数字不能自拔,对中国电影存在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和短板视而不见,不去花大力气推进结构性调整走向结构性优化,仍难以有效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当前,中国电影更棘手、更艰难也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实现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向质量的转型发展,知易行难。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高达559亿,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同期增速。但与之相应的,资本强势绑架,创作心态浮躁,票房至上主义,都使得“集约化生产、集约化效应”难以有效实施。电影产业的整体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系统化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和方面出现短板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导致功亏一篑。

《血战湘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一定要把电影的质量放在首位,将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7年作为“电影质量促进年”,成效颇显。《血战湘江》《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批主旋律电影的出现,它们以高质量的动作视听奇观、高强度的叙事节奏完成了中国精神之于全世界的形象化展示,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新标杆。《冈仁波齐》《二十二》等一批中小成本电影也依靠口碑逆袭,让业界看好差异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前景。这也预示着当前中国电影发展已进入转型期,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以好的内容生产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业界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将眼光从眼前的经济效益延伸向长远的社会效益。

《红海行动》

  好作品才是硬道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给广大观众提供娱乐性的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的价值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018年春节档,五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影片同台竞技,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以《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厉害了,我的国》等为代表的影片频频“圈粉”,除了影片本身技术素质过硬外,更是大国崛起价值观导向的结果。这也昭示出要想创作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当中寻找更多的灵感和想象力。同时,电影创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智慧和艺术呈现能力,以优秀的电影作品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不仅要在数量和类型上丰富多彩,更要在质量方面有充分的保障,这一点在电影创作方面尤为重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电影人需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有内涵、有分量的精品力作,推动中国电影从高原走向高峰。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互联网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与美学(饶曙光、常伶俐)

  中国电影不应光看漂亮数字(饶曙光)

  中国电影创新面临的十大挑战(饶曙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