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集萃

评论界研讨“粤派批评”

作者:蒲波

  “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1月13日在京举办。仲呈祥、林岗、蒋述卓、李广平、张柠、林克欢、黄树森、梁江、谢有顺等专家,围绕“当代中国文艺格局中的粤派批评”“文学史研究的粤派风度”“粤派批评的时代担当及其内涵发展”“粤派批评的学术维度与文化品格”“粤籍学者与中国文艺理论空间的开辟”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庞井君、双南征等相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大家认为,粤派批评开风气之先,既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粤派批评家,南北呼应,形成新时代粤派批评推动中国文艺批评事业的新合力。粤派批评已经不是地域性的概念了,而是更加开放的概念,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共同承办。同期,还举行了“粤派评论”丛书首发赠书仪式。

       中国艺术报:评论界研讨“粤派批评”(点击可看)

 

粤派批评:在构建传统的过程中保持开放性

作者:周茉

研讨会现场

  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坛,“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以及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闽派批评”已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现象,但“粤派批评”鲜少被人提起。不论从地域文化气质、文脉的历史传承,以及批评的影响力来看,“粤派批评”都有着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为探讨粤派批评的特点与未来发展,1月13日,“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共同承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双南征出席会议,古远清、周由强、林克欢、谢有顺、张柠、黄树森、单世联、徐南铁等评论家围绕“当代中国文艺格局中的粤派批评”、“粤派批评的时代担当及其内涵发展”、“粤派批评的学术维度与文化品格”等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会议由评论家庞井君与中山大学教授林岗主持。

  仲呈祥表示,文学流派的确立要具有明确的理论主张、自成体系的著述成果以及代代相传的文脉特质。鲜明的实践品格与个性的理论思维使粤派批评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各文学流派应高扬旗帜,总结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深入省情乃至国情,杜绝全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雷同化、同质化倾向。

  双南征在致辞中说,粤派批评的风格平实灵动,屡有创新,注重文艺批评的日常化,本土经验和实践性,不但继承了岭南文化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特点,还牢牢把握时代的变革脉搏,以务实开放的精神风貌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粤派批评文艺评论梯队老中青结合,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批评家。南呼北应的格局使得粤派批评本身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形成文学流派,却不要竖立“围墙”

  建构粤派批评,不能沿袭传统的流派范畴与标准。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的文艺语境下,很难界定纯粹地、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流派或学派。

  周由强说:“新时代的粤派批评呈现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其中的根性、脉性、血性构成了粤派批评的灵魂。”粤派批评更多地是描述一个客观的文艺事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粤派批评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林克欢谈到,粤派批评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它并不是围墙,而是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现实理论的建构。

  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在不断地阐释与解读中逐步确立起自身体系,继而与他者产生交融与碰撞。徐南铁认为,粤派批评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中产生,深受中国传统影响,又勇于对现实提出批评和改变。张柠将粤派批评的文学效应比喻为“以石投水”,他说,谈论粤派批评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是讨论中国传统在文化波纹边缘的留存。粤派批评极具务实性,但正因如此而缺少积淀,批评最终回归到生活本身,而没有形成一个理论的精神高地。谢有顺也表示,作为思想精神,理论与批评需要一些务虚的创造,继而生出引领整个理论发展和批评发展的文学气魄。

  重视个体价值与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地域的概念和文化特质正在式微,粤派批评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谢有顺认为,强调流派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的价值。精神创造源于个人的省思,流派同样能够助力其发展。具有符号化的个体的意义、个体的高度甚至能代表地方的文化高度。他还表示,当今文学流派的焦虑之一是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概念的重提或者群体的聚焦能够形成一种氛围和契机,带动更多的青年学者接续传统。

  怎么理解与探索“粤派批评”的未来?蒋述卓认为,一个流派应该是开放性的概念,开放性本身就蕴含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予文学流派广大的前进空间。评论家张钧说:“粤派批评如果要发扬光大,第一个关健词就是开放,包括文体上的开放,也包括研究类型上的开放。”

  会议还举行了“粤派评论”丛书首发式,丛书旨在挖掘被历史和某些文化偏见所遮蔽的“粤派批评”的价值,彰显“粤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

       中国作家网:粤派批评:在构建传统的过程中保持开放性(点击可看)

 

“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张扬学派也要注重个性

作者:刘长欣

“粤派评论”丛书

  13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粤派批评”本身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构成中国文艺批评丰富性的重要内容。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粤派批评”丛书首发赠书仪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粤派批评”文艺评论梯队“老中青”结合,涌现出不少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批评家,形成了新时代“粤派批评”推动中国文艺批评事业的新合力。

  “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是产生‘粤派批评’的文化土壤。”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双南征说,“粤派批评”的风格平实灵动,屡有创新,注重文艺批评的日常化、本土经验和实践性,“不但继承了岭南文化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特点,还牢牢把握时代的变革脉搏,以务实开放的精神风貌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每个地区要讲清楚自身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只有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高扬起地方文艺批评特色的大旗,才能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此外,他还表示,如果全国各省都向广东学习此举,全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雷同化、同质化、一窝蜂现象就会从根本上杜绝。中山大学教授、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表示,“粤派批评”概念的提出,既有助于总结历史,也能促使更多学术力量凝结起来,“最根本的地方是服务于地方文化的发展”。

  研讨会上,专家就“粤派批评”未来如何发展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什么广东文学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是因为缺少类似于王安忆、舒婷、贾平凹这样符号性的人物。”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教授认为,某种程度上,个体的意义和高度代表了一个地方文化的高度,因此在建立学派、张扬学派的同时,还要注重个人和个性,“真正的精神创造源于个体思想的发扬”。

  其实从“粤派批评”的队伍构成来看,既有久居广东的批评家也有广东籍的批评家,这也符合广东作为一个移民大省的特点。“我们讨论‘粤派’,倒不一定在‘粤’字上做文章,”中山大学教授张均认为,“粤派批评”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但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他认为,“粤派批评”未来想要发扬光大,需把握的一大核心词是“开放”。

  如在评价类型上,要涵盖文学、戏剧、艺术、非遗等多个门类,而研究对象也不一定是广东。“就像舒婷不是因为她是福建人而被广为认可,而是她写的东西传递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声音。我们提倡‘粤派批评’,不见得在视野上固步自封,而是要鼓励生活在广东这块土地上的人认真研究学术,努力思考和探索。”张均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粤派批评”要从文学扩展到文化领域,“如果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学批评,星星之火难以燎原。”同时他指出:“广东有了文化自信,还需要提倡文化自省,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南方日报:张扬学派也要注重个性(点击可看)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圆满落幕(组图)

      仲呈祥:《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责任和价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