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重庆市巴南区“麻雀艺评”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

2018-01-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收藏

原题:群众是文艺最朴实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 重庆市巴南区“麻雀艺评”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

 

  麻雀,是南方常见的雀鸟,小巧灵活,轻盈活跃,爱说爱议。所谓“麻雀艺评”,就是符合实际、贴近百姓、小型多样、百家争鸣的乡土文艺评论。

  “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将高雅的文艺评论引进民间,发动“下里巴人”搞文艺评论,化“高大上”为“麻辣烫”,引领百姓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麻雀闹春》MV

  2017年以来,重庆市巴南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要求,摸着石头过河,下移文艺评论重心,由文艺家协会延伸至镇街社区,探索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百场活动。截至11月23日,全区已组织音乐舞蹈、谐剧小品、美术书法等鉴赏85场,着力破解文艺评论“悬浮”问题,让文艺评论下乡进村,让群众真正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深受基层普遍欢迎。

一、主要作法

  (一)注重基层艺评,坚持科学规划。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启发,巴南区文联围绕“外行变成内行人”目标,为艺评活动精心设计了8个主要环节,即“作品欣赏、故事说艺、引你入门、博士问答、麻雀闹春、言为心声、专家点评、嘉宾感言”,丝丝入扣,步步深入,将“门外汉”引进文艺殿堂,由不懂到明白,由不敢说到开口讲,由旁观者到参与者,乐于享受文化魅力。具体门类鉴赏时稳中求变,灵活微调,如诗歌鉴赏增加“为你读诗”;书法鉴赏增加“为你书写”;楹联鉴赏增加“我来填空”;歌曲鉴赏增加“同唱一首歌”;碟子小调增加“声声不息”,丰富了内涵外延。每一场活动均组建核心团队,包括主持人、故事员、土专家、土博士等,分工负责相关环节。

2017年7月19日,丰盛镇在仁寿茶馆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诗意端午》

  (二)抓住机遇启动,大胆探索实施。“麻雀艺评”集文艺展演、知识讲座、创作辅导、文艺沙龙、有奖竞猜、工作会议于一炉。鉴评时,现场展演讲述与PPT、声像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生动演绎作品的无穷魅力。现场围绕主题营造氛围,如布置书画摄影作品、稻穗农具,配以茶艺表演和古筝伴奏,烘托主题,诗化生活,让百姓真切感悟“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龙洲湾街道和花溪街道在龙海社区和新屋村举办示范活动(楹联和摄影),邀请各镇街宣传委员和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现场观摩,为基层提供不同主题、风格、方式的示范样本。李家沱街道将情景式、采访式植入活动,把月饼案台搬上舞台现场制作品尝,与当期鉴赏的中秋佳节《照片里的团圆幸福》主题非常吻合,并请摄影爱好者现场拍摄全家福照片,温馨感人,效果很好。

2017年3月28日,龙洲湾街道在龙海社区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走进楹联》

2017年6月9日,李家沱街道在松柏林社区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夜空下的镜头》摄影鉴评

  (三)加强组织保障,创新工作路径。“麻雀艺评”重心在基层,对象是群众。镇街依托当地文服中心(文联)和民间文艺团体,就近方便、灵活多样开展活动。建立区级29名文艺家组成的“麻雀艺评”专家指导组,亲临现场加强指导,引领大众鉴评。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倡导鉴赏作品以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艺术类为主,如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坚持文艺精品力作与当地文化特产相结合,雅俗共赏,对标找差,打造品牌。区级创办《麻雀艺评》报,新开办《巴人巴艺》微信公众号,在《巴南文艺》《巴渝儿歌》展开大众艺评。继文艺评论作品集《巴人论坛》之后,再推新著《巴人论雨》。区文联还将“麻雀艺评”作为新形势下深化群团工作改革、创新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方法路径的重要内容来抓。区委宣传部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纳入区对镇街宣传思想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通过镇街亮点展示、工作汇报、深入调研等方式定期督查。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参与活动,现场给予指导,并保障经费开支。为激励先进典型引路,开展了首批“麻雀艺评”优秀成果评选,综合评出基层优秀示范点,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17年5月24日,南彭街道在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厅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走进小品表演》

  (四)着眼素质提升,推动文化繁荣。通过专家引领,群众褒优贬劣,现场挑刺,展开麻雀式文艺评论。李家沱街道群乐村 “麻雀艺评”《碟子小调进万家》活动后,大街小巷可闻碟子小调,可见碟舞身影,碟子小调非遗传承人更多了。一品街道居民蒋宗惠参加《一品情歌》鉴赏后,将一品情歌编成健身操和坝坝舞。鱼洞街道《走进乱针绣》鉴赏活动后,30多名年轻姑娘加入乱针绣非遗传承队伍,成为新生代“绣娘”。安澜镇举办《诗歌鉴赏》后,诗歌爱好者如雨后春笋涌现,创办的全彩综合季刊《澜溪》散发泥土芬芳,深受群众喜爱。南彭街道为推进“一镇街一品牌”建设,将小品作为突破口。开展《小品鉴赏》活动,惊喜地发掘出30余名文艺爱好者,征集创作10多个小品本子。……

2017年8月2日,花溪街道在建新村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建新之歌代代传》

2017年6月26日,李家沱街道在街道七楼会议室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活动——《碟子小调进万家》

二、收获体会

  (一)夯实评论基础,实现“组织化”。一抓队伍聚力量。2004年11月探索成立区文艺评论组,2008年5月成立全市第一个区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组建文艺评论队伍60余人。二抓基地筑平台。坚持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在区图书馆设立文艺评论固定基地,在小区楼盘设立文艺评论流动基地。三抓机制强保障。建立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化委、文联具体负责,区文化馆、文艺家协会特别是文艺评论家协会落实的组织活动机制。

  (二)搭建评论平台,实现“生动化”。一抓载体“见面”。在文艺季刊《巴南文艺》、全国唯一儿歌专业报《巴渝儿歌》辟专栏每期择登,创办《巴南日报·麻雀艺评》专刊,深受读者喜爱。二抓交流“碰撞”。先后邀请专家授课20余次,开展研讨60余次,沙龙赏析40余次。常年举办《巴南文艺》评刊会、网评会诊会,文艺评论集《巴人论坛》成为交流平台。三抓联合“聚会”。实施内部联合(文艺评论与“巴地听雨”文艺鉴赏沙龙)、上下联合(邀请文艺名家与文艺爱好者“佳作共赏析”)、内外联合(邀请万盛金桥吹打、綦江永城吹打前来与接龙吹打切磋),举办散文、楹联、木洞山歌等专题文艺沙龙13期。

  (三)扎根现实生活,实现“大众化”。一抓普及涵素养。创办被誉为家门口的“百家讲坛”——“巴人图语”文化系列讲座,每月一期以上,已办92期。“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采用百姓演、百姓观、百姓评方式,吸纳市民参与,已办83期。二抓基层惠民生。为农民工陈鸣禹的长篇小说,组织会员上门在其务工的小区值班室召开现场评论会。成立安澜农民文学诗社,辅导诗文创作。利用区公共文化物流网平台,送讲座、培训进基层。三抓推广扩影响。先后在区内和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水彩水粉画展暨作品研讨会,赴重庆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渝北等地举办儿童文学创作培训,进行文化输出。

  (四)着力提档升级,实现“品牌化”。一抓非遗塑“民”牌。采取“土洋专家”结合研究民间民俗文化,编辑出版《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让木洞山歌唱响中国音坛》等专著。二抓儿歌举“童”牌。利用“巴渝儿歌创作基地”抓儿歌创评,出版《儿歌“戚”谈》《巴南儿歌年编》等专著10余部,儿歌理论评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登载。三抓艺术打“花”牌。歌曲《中国梦幸福娃》作为“歌声伴着我成长”第四批新创少儿歌曲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向全国推荐,表演唱《高粱秆儿节节甜》作为唯一非专业类节目登上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文艺晚会舞台,舞蹈《闺绣》跻身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舞蹈类决赛。

  “麻雀艺评”活动如火如荼,富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深受各界好评和群众喜爱。《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重庆日报》、人民网、中国文艺评论网、搜狐等数十家网络媒体先后对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麻雀艺评”将高雅的文艺评论引进民间,发动“下里巴人”搞文艺评论,化“高大上”为“麻辣烫”,引领百姓从“看热闹”逐渐到“看门道”,提升群众文艺鉴赏力和基层文艺创造力,打造体现地域特色、符合基层实际的乡土文艺评论新亮点,让文艺评论成为文艺作品的有力孵化器。

      *供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泥腿子搞文艺评论,“麻雀艺评”进社区

      重庆优秀文艺评论作品获市文联表彰扶

      重庆市评协:勇向潮头立 妙笔评春秋

      周晓风当选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重庆市评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