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评赵福国画作品:信手拈来著著新(美成)

2017-12-04 阅读: 来源:内蒙古文艺网 作者:美成 收藏

      赵福,男,1967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199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内蒙古草原油画院高级画师、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际剪纸协会副秘书长,中华民促会剪纸艺委会会员,内蒙古剪纸学会副会长,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风景画艺术研究会会长。

  赵福自幼喜欢绘画,倾心专注,并视之为终身事业。他198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从1998年到2017年,油画《北方·腊月之二》、《查干萨日》、《额济纳雄风》和《西奈门都》等系列作品,在国内、国际油画作品展中先后20多次获奖。是一位勤奋、高产、佳作频出的艺术家。

  赵福的视野、爱好和创作领域是宽泛的,他虽然出身西画,但是对中国传统的书法、国画、剪纸等艺术亦然情有独钟,尤其是他创作的水墨、山水等写意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在国画方面深厚的功底和造诣。正如宋•释崇越在《示惠文伯宣义二偈》写到:见色分明便见心,此心非我亦非人。临机不用从它觅,信手拈来著著新。

赵福作品:呼伦贝尔冬日

  《呼伦贝尔冬日》是他中西合璧、杂糅交合出来的典型作品。画作以纸张的原色为底色,运用中国画中线的传统技法,勾勒出了大雪纷飞后静默中伫立的蒙古包和勒勒车横卧在天地之间无畏的生存状态。以淡墨入笔的风力发电机和袅袅升腾的炊烟所透漏出的温馨,表达着草原的牧民在大雪初晴后幸福而又静谧的生活。厚厚的积雪中新开的小路和奔跑、狂吠猎犬,预示着远居人不孤,踏雪有人来的意趣。白雪采用油画和国画堆、抹、涂的着色手法,落雪紧密、团团裹抱的形态,无言而又缜密意向的描述了之前狂风骤雪的磅礴、粗粝和迅疾。贾谊在《鵩鸟赋》中提到“形气转续,变化而嬗。”赵福作品中天气在时空的转换,画面要素动静相宜的反差处理,既在构图上完成了一种和煦的奠定和简远,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草原人的景仰和由衷赞美的精神写实。这种情景,是他内心的希冀,也是慰藉。是他用自己的美术语言,结构出的人们对草原愿景温情脉脉的祝福和期待。

赵福作品:泰山日出

  赵福科班出身,长期在高校从事美术和美术理论教学工作,对美术及其理论的产生、发展、流变了然于心。作为学院派,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画在现、当代理念和画法的上的沿革和变迁。《泰山日出》是他国画作品的另一幅代表作。作品运用多点聚焦法,平远、深远交替,同时大量的使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皴法技巧,千山于云雾中耸立,飞流于山间飞流直下,画面高峻而亲和、韵致丰沛,生动自然。作品既有徐悲鸿美术教育理论所强调的结构形似的精确性效果,又有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形之美。色彩上从傅抱石、关山月的山水画设就的重彩中汲取借鉴,极目所见,色彩由远至近、渐次递减,境界开阔、云丹霞隐,给画面增添了几许印象派的意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位艺术家从“物”我到“本”我,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一种完整的艺术路径的总结和思想归纳。是从成象空间的知觉心理角度,对中国当代山水画自我认识下的意向建构和自我阐释。

赵福作品:石竹

  赵福擅剪纸和书法为业界共知。用剪纸的造型特点构图,用书法的“骨气用笔”传递笔墨意趣,是赵福国画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清赵之谦以魏碑笔法入画,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这是画坛上人所皆知的典范。赵福的《石竹》以行草的笔意入画,枝杈下笔迅捷、延展,饱蘸下的竹叶稀疏、圆润,一反传统中国画中竹的特立、挺括和高洁创作思路,表达了风调雨顺下和煦的心境、心情相契合的适宜和慵懒。《未出土时便有节》则用淡墨加一点点赭石,把意向设计的更加简远。勾、皴的石侧、石后,有竹代表着生活中沉淀的美好拔节、破土而出,缘物寄情的表述,让人在瞬间感受到了某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在时光中静静的生辉、滋长。

赵福作品:花开富贵

  在通常的理论意义下,写意“以形写形”、“以形写神”的画家居多,能够有能力通过绘画作品有目的的表达主观世界的偏少。而我们观察、欣赏中国画的目的,恰恰就是要在众说纷纭的繁复中发现写意中“意象造型”下的个性取舍。唯有此,才能够清晰的看见一个画家的价值遵循和丰富多样的主观世界。《菊花》和《花开富贵》是赵福两幅典型的小写意作品,作品在丰硕、肥美趋于固化的既定中远远的跋涉而来,采用“瘦”菊、“穷”牡丹来完成思想表达,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诠释了穷、富的互转变化,展现了中国阴阳学说这一传统哲理下,一种思想认识的冷峻、峭拔和辩证。

  《守望》是一幅皴、染,慢浸出来的作品。画中青山逶迤、绵延,看似水中倒影。山上高天流云,遥遥相望,天地在隐映中最终由右侧山间一座蒙古包完成衔接,空间上相互对称,形成守望,描绘了独立个体,在整体上关联存在的艺术逻辑和艺术秩序。整幅作品遗貌取神,画面抽象、迷离,既反映艺术家对笔墨的控制能力,也凸显了艺术家用意识驾驭元素,在无限中寻找多种表达的可能。

  写意历来为世人喜爱,写意作品好就好在是思想不受限制的自由驰骋给观赏者带来的联翩的浮想,在精神的某个高点衔接后形成价值判断和观者心绪的暗合,进而激发精神世界的无限联想。笔墨的痕迹,直接体现出来的画家的主观情感、艺术思想、审美情趣和精神构建,使人观后在心游万仞、磅礴万物的愉悦和互动中完成了精神往来。赵福的国画作品,多是在形而上对形而下的架空中寻找表达的可能,以意在先,用“善”这个发自笔端的自觉来调和感情浓度,在他观察到的世界和细致景观的共性体悟中察觉到与众不同。

 

  作者:刘梅成,笔名美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岁月不曾蹉跎的时光(美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