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是记者舒晋瑜对33位烙有军旅印记作家的访谈。翻开目录,几代军旅作家赫然在列,让人沉浸于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采访的全面和及时。在这些军旅作家中,既有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期间军旅文学第一次浪潮中举足轻重的冯德英、峻青、马识途等,也有早年成名、“新时期”复出并再创高峰的魏巍、白桦、徐怀中、李瑛、彭荆风、黎汝清等,还有新时期崛起并迅速占领军旅文学高地至今的周涛、朱向前、朱苏进、朱秀海、周大新等,以及新世纪前后开始名声大噪的徐贵祥、柳建伟等。此外,纯文学梯队之外的军事学者金一南,军旅生涯相对短暂、不以军旅题材创作为主,却打下深刻军旅烙印和军人情结的作家,如何建明、二月河、毕淑敏等,也都囊括在作者的视线之中。
本书的第二点价值体现在对战争记忆的挖掘、对军旅精神的弘扬上。军旅文学这一特殊文学类型决定了作家创作极度依赖军旅生活的第一手体验和感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军旅人生,就有什么样的军旅文学。记者问到朱秀海:“为什么会那么勇敢?您经历的战争和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战争,有什么不一样?”朱秀海从1978年12月20日接到去前线打仗的命令开始,讲到“接到命令时整个人都蒙了”的具体细节,如看篮球赛“见球不见人”“市区万家灯火与我无关”等等。然而真正走上战场,朱秀海误入雷区仍然保持镇静,高度戒备的夜晚在战壕中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从惶恐到无畏,来自朱秀海思想上的转变:“当你面对战争时,你的选择只能是勇敢地面对,需要牺牲时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生命的脆弱和豁达所折射的张力,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伟岸的精神和壮举,如果缺乏了最基础的生命体验的滋养,是不可能产生如《穿越死亡》这样精彩的战争文学作品的。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想法、心得、理念,更是对军旅文学精神探索历程的记录,是对中国军人如何建立一个伟大精神世界的记录。
本书的第三点价值来自记者对军旅文学的观察和思考。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问一答中,读者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军旅文学边缘化现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军旅作家剧作家化的思考。这种思考来自记者对军旅文学的长期关注、了解和热爱。中国现当代军旅文学,发轫于硝烟弥漫的土地革命战争,淬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繁荣于“十七年文学”时期,鼓舞和讴歌着共和国的每一次顽强崛起,与广大读者同呼吸共命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力量。然而,新时期以来,军旅文学日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其中原因,时代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和平时期同样需要革命英雄主义,同样需要鼓舞士气、有战斗力的军旅文学作品,这也成为当代军旅作家苦苦思索、不懈追求的命题。
“兵者,国之大事。”军旅文学的核心是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我们期待军旅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整装再出发,成就大气象。
(文/朱寒汛)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