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中国版《深夜食堂》折射网络文艺批评模式

2017-07-10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郑焕钊 收藏

  【开栏语】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改编自日本漫画IP的中国版《深夜食堂》,最终以2.7的豆瓣评分落下帷幕。相比日版9.2分高口碑的评价,中国版《深夜食堂》开播之时在豆瓣仅收获了2.3分。同时,照搬日剧场景与情节、泡面广告的强势植入、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饮食选择等,都成为了观众吐槽的话题点。中日两版的巨大落差引起了网友对中国式“深夜食堂”的讨论,而这一主题也成为网络批评的话题焦点。

  尽管这部剧并不尽如人意,但从其引发的网络文艺批评的刷屏现象来看,它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的形态、功能与意义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由黄磊主演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于6月12日首播,首播豆瓣评分2.3分。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形成了多个关于“中国深夜食堂故事”的话题,讨论热烈。

  中国版《深夜食堂》在网络上所引发的批评潮,呈现出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的基本形态:以近期热门影视的豆瓣评分作为基础评价,按照评分情况形成褒或贬两种立场;批评者就剧集的故事情节、明星演技、视觉画面、价值取向、社会内涵甚至道化服中的若干层面进行话题拓展;将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剧情判断,并把影视内容与网民最关切的话题联结起来,使得文艺评论更加个人化和生活化,从而引发共鸣、产生广泛影响。或许出于不同目的,各媒体对相关话题的造势炒作也进一步扩展了话题的日常内涵,最终由泛滥刷屏走向终结。制造话题是文化营销的基本手段,加深了文艺与大众之间多层次的联系,从而拓展了公众参与的精神空间。

  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只有大众参与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是大众对日常接受和参与文艺文本方式的还原,并有意地还原大众接受和讨论文艺文本的情境和语境,为读者构造一个热闹的、生活的、有趣的现场,从而吸引读者的参与和互动,实现批评话题的再生产与再传播。不同于专业批评为普通人设置的距离感,话题模式的文艺批评,以轻松的话题及日常化的表述,俘获了无数网民的闲暇时光。

  这是网络时代文艺媒介性的一种表现:借由互动性强的网络媒介的话题构建和传播渗透,文艺得以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表达日常价值、进行社会参与、形成身份认同的载体与触点。在对中国版《深夜食堂》的批评中,借对日本居酒屋与“泡面三姐妹”的吐槽,引发的是网友关于中国式“深夜食堂”的记忆:大排档、人情世态、青春奋斗与情感治愈。网友们在评论区对各种各样的中国式“深夜食堂”的故事讲述和剧情虚构,共同构成了网络上的话语狂欢,而被吐槽的电视剧不过是提供了揭开青春伤痕和情感治愈的契机与出口。再如,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通过对五个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女孩之间价值冲突的讨论,集中呈现了当下社会阶层冲突与价值碰撞的集体心理,其所引发的剧烈的话题争议,也展现了虚拟网络背后不同阶层大众间的价值差异,并通过参与批评话题形成不同阵营和身份认同。

  近年来,无论是对《甄嬛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剧或玄幻剧的热议,还是对《人民的名义》等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广泛讨论,都与大众对自身日常情感、权利、价值的关切息息相关。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成为互联网时代组织大众精神空间、日常经验和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形式。文艺与时代和社会的关联,正经由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构建和互动参与,发生着深刻变化。

  毋庸讳言,在驳杂多元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也呈现出粗糙性、虚拟化与同质化的问题。首先,话题模式的网络文艺批评,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来讨论文艺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忽视了两者之间复杂的折射形态,从而导致对文艺内在的价值判断过于片面。其次,由于日常议题是建立在对虚构的文艺文本的讨论上,由虚构文本而来的生活经验构成了年轻网民生活经验的重要源泉,凸显了年轻一代集体性经验和情感结构在媒介建构下的虚拟性和平面性。最后,在商业动机的利用之下,各种蹭热点的商业营销不断扩展着话题边界,使文艺的日常生活内涵不断膨胀。当文艺什么都是的时候,其实也就什么都不是,这会消解文艺自身的独特价值,导致话题的趋同化和空心化。

  因此,在公众性的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之外,我们需要有更加专业的、审美的、文化的、产业的等不同形态批评声音的介入,并将其引入大众的网络话题模式之中。能否将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引入到文艺的日常经验讨论之中;能否深化文艺批评话题讨论中日常经验的内涵和特质,是提升话题模式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在对话题模式的话语形态、文化功能与社会意义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使专业的、审美的、文化的、产业的等方面的批评声音具有介入大众精神空间的可能。

       (作者:郑焕钊,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郑焕钊:网络文艺的形态及其评论介入

       夏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