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地观照空巢青年

2017-05-15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洪兆惠 收藏

  淘宝发布《中国空巢青年图鉴》,用大数据还原5000万空巢青年的生活,“空巢青年”再次成为话题引起社会关注。姑且不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图示出的这一群体的生活态度、交往方式、消费行为等有多少想象成分,单就空巢青年在全国大城市中有5000万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瞠目。在这个群体中,90后占61%,80后占35%。空巢青年是一个充满创造能力的群体,从某种角度讲,哪个城市的空巢青年越多,哪个城市就越年轻,越有活力。敏感的商家首先盯上他们,因为他们也是一个消费群体。

  面对这个影响城市未来的群体,致力于青春叙事的作家和艺术家,是不是也有商家那样的自觉和敏感?对于文艺创作而言,这是一个迷人的群体。他们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们的观念、心态和实际境遇。他们自觉自愿从温暖的旧巢里抽身,逆流而上,独闯城市,过着高度个人化的生活。就他们选择的主动性而言,空巢不过是一种戏谑的挪用,没有多少“空巢老人”的凄凉。进到城市里后,房子是租人家的,空巢就是无巢。每一件事,大到工作交往,小到吃饭睡觉,都要自己来决定,自己来打理。“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独自品尝一个人的孤单,独自承受着难以言说的艰辛。然而,他们不后悔,要的就是那孤单的滋味。就在这孤单、艰辛中,他们成长着。这些正是青春叙事的好材料。

  目前关注空巢青年的作品很少,能够随手举出的例子就是去年公映的惊悚电影《妄想症》了。导演彭发明确说:这是一部为空巢青年发声的片子。这部用惊悚外衣包装城中村底层青年生存困境的电影却遭遇尴尬,豆瓣上才得两星。今天在讲述空巢青年的故事时,应老老实实贴近他们的生存状态,真诚表达他们的精神诉求,万万不能把他们当作猎奇对象,消费他们的“孤独寂寞冷”。关于空巢青年的青春叙事,其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叙事者所持的特定态度和眼光,叙事者不能把他们“单着”的状态浪漫化,更不能妖魔化、娱乐化。选择个人化生存、坚守个体性,是他们的底色,凸显和强化这种底色的叙事,才是关于他们的青春叙事。

  当然,我们更期待空巢青年自己来讲述自己。真正表达空巢青年的叙事作品,应该出自于空巢青年之手,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出场言说自己,可能最真切到位。他们中如果有谁像范雨素那样,用艺术语言反思、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会独具凛冽和活力。

(文/洪兆惠)

  注:原标题为《谁来表达那孤单的滋味》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洪兆惠:互联网时代艺术家的创新与坚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