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从“剧本荒”看影视翻拍、续集热

2017-04-05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在“剧本荒”的情况下,翻拍、续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但如果太过依赖,显然不利于文化原创力的释放。影视业要想真正实现繁荣,须增强“造血”能力

  谈及近年来的翻拍、续集影视作品,估计很多观众都能列出一大串名字:《西游记》《红楼梦》《京华烟云》《还珠格格》《武林外传》《乡村爱情》《盗墓笔记》等等。那么,翻拍、续集热的背后,是怎样的文艺生态和创作心态?

从“剧本荒”看影视翻拍、续集热

  新版《红楼梦》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于小彤、蒋梦婕、李沁、杨洋、姚笛等主演,于2010年6月首播。播出以来,不断被观众吐槽造型烂、演技差、旁白太多、念台词像背书等。

  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扩大和精品剧本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网络文学为例,因内容丰富、自带粉丝,而成为影视改编的大热门。《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等,皆在此列。但长期以来,网络文学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收视不俗的《锦绣未央》,被指涉嫌严重抄袭,遭到了10余位作家的联名起诉。剧本资源匮乏可见一斑,即使是火爆的网络文学,也不足以撑起原创大梁。在“剧本荒”的情况下,翻拍、续集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虽然新版和原作相比,很可能换汤不换药,但至少融合了一些新元素,也会有观众愿意买账。

  值得一提的是,翻拍、续集多集中于一些爆款。例如四大名著,金庸、古龙的武侠剧,琼瑶阿姨的肉麻爱情剧,天马行空的玄幻、仙侠剧等。一部新剧、新片要想吸引观众,得靠品质说话。但经典原作的品牌效应、粉丝情怀,可以降低翻拍、续集的商业风险,使新作天然有一批潜在受众。如此看来,翻拍、续集似乎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仔细分析,这样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却容易因急于求成而忽视文化内涵。快餐文化的流行,使许多观众习惯于“消遣式地接受”。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翻拍、续集往往喜欢蹭热点,选择市场前景好者,而难以兼顾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于是,言情、古装、穿越、异界、戏说等题材泛滥,明显存在主题单一化、内容苍白化、故事模式化、语言同质化的倾向和短板,没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更没能积极、深刻地反思社会问题,而是悬浮于半空,缺乏现实关切和思想深度。

从“剧本荒”看影视翻拍、续集热

  《欢乐颂》由侯鸿亮制片,孔笙、简川訸执导,袁子弹编剧,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祖峰、王凯、靳东等出演,于2016年4月首播。《欢乐颂2》于2016年9月27日开机,预计于2017年5月11日首播。

  事实上,以好作品体察大千世界、表现民生疾苦,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才是文艺创作应有的追求。例如,去年热播的都市职场剧《欢乐颂》,讲述了同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五个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女孩,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对人生的酸甜苦辣进行了真实反映,对人性的不同层面进行了主动挖掘。很多观众感同身受,期待续集,《欢乐颂2》就这样成了市场需要。希望续集能够延续好品质,不让观众失望。

  翻拍、续集内容精良自然好,但如果太过依赖,显然不利于文化原创力的释放。影视业要想真正实现繁荣,归根到底须增强“造血”能力。解决“剧本荒”问题,首先应从鼓励原创入手。加大对原创文学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编剧的边缘化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才华。有了好文学、好剧本,改编、翻拍就都有了一个好基础。新的影视作品,才会源源不断地产出,减少观众的审美疲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翻拍、续集作为二次创作,是对原著的新解读、再发掘。要想取得成功,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我们知道,艺术生于创新,死于重复。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编剧改编,都应站在积极创新的立场上。例如,《射雕英雄传》作为翻拍史上最火的作品之一,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谈及主人公郭靖、黄蓉的形象,70后想到的是黄日华、翁美玲,80后想到的是李亚鹏、周迅,90后想到的是胡歌、林依晨,00后想到的是杨旭文、李一桐。时代在变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典。几个版本在剧情、角色、服装、音乐、特效等方面不断创新,各有千秋。创新必不可少,但一定要适度,恰到好处,以美和内涵打动观众,而非以噱头挣票房。例如,新版《红楼梦》《西游记》虽有所创新,但只是浮于表面,甚至不惜哗众取宠。徒有璀璨的星光、华丽的场景,终究难掩内容的硬伤。

(作者:黄静,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新《射雕》逆市场而为踏行业正道

       长篇季播剧,让观众和主人公共成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