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网络漫画的轻逸与力量(杨宏鹏)

2021-05-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杨宏鹏 收藏

  编者按:

  为更好地引导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发声平台第三期以网络漫画为主题,邀请“老树”(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和“小林”(林帝浣,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知名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两位著名艺术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并组织评论家向两位艺术家提问并撰写评论文章,共同探讨网络漫画的社会价值、创作生态、审美特征及发展建议等,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网络漫画繁荣发展。《中国艺术报》于2021年5月14日两个专版重磅推出“艺见”专栏第三期。(点击查看)。

网络漫画的轻逸与力量

杨宏鹏

  2001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od,那句“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的文案风靡全球。这款仅重180克的电子设备成为一款深深影响世界的产品。20年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装下的,已经可以是整座音乐厅、电影院、美术馆、图书馆。人们的阅读欣赏习惯也因此改变。小小的屏幕,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信息呈现界面。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网络漫画。

  网络漫画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接收、欣赏漫画的主要形式,也催生了一批进行网络生产与传播、内容风格各异的漫画创作者。本文通过对“老树画画”与“小林漫画”两位“头部流量代表”的分析,或可较为概括地把握当前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传播规律、社会价值等。

  在欣赏与反思“老树”“小林”两位漫画家的作品及创作生态时,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一个感受便是“轻逸”。轻逸的艺术质感,轻逸的媒介身姿,轻逸的文化取向,仍具有这个时代涵容真善与抚慰人心的力量。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开篇浓墨重彩地阐述了“轻逸”美学风格。他认为,在我们面临的更为繁忙匆促的时代,文学应该力争达到诗歌和思维的最大限度的凝练。他本人正在创作中尝试:“我想指出,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

  卡尔维诺的主张虽针对文学而发,但也适用于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在数字革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影响一切、改变一切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轻逸”或将会是适应时代氛围的审美特质与文化样态。以“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为代表的网络漫画,正与“轻逸”相契。

  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便是用简练而夸张的线性造型描绘对象。比如“老树画画”中最常出现长袍文士形象,多数时候只是一顶阔檐笠帽下的半个空椭圆,完全没有五官;即使不戴笠帽,也只是将头发、耳朵等率意勾染,面目始终不可辨;至于花树、石桥、烟云等,也只是寥寥几斑墨、几根线,亦相当简单。“小林漫画”中的人物通常都有鼻子有眼睛,但也只是几弯弧线或小圆圈,基本没有对人物周边环境的描摹,都是主体直接在白底上呈现。这种极为简约的造型特点,符合网络应用场景中的观看。网络漫画的多数显示界面都是手机、iPad等“小屏”,在比图书页面更窄小的尺幅中,委实不需要对细部做更加精确密实的刻画,只需略具大形、粗达其意即可。

老树作品

  说到“达意”,“老树”“小林”两位都没有因为造型的简约而放弃这方面追求,这也正是他们能够在一众网络漫画创作者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老树画画”中的人物虽然面目模糊,但其通过人物的姿态、所处的环境渲染出了人物的心态与情怀;“小林漫画”则通过几种常见的表情符号(如嘴巴弧度向下表示悲伤、向上表示微笑、张开表示欢乐,眼睛画成线表示随性、画成圆圈表示专注等)和人物组合关系传达出特定的情绪与感受。虽然不同的情境与情绪的区别很细微,但正是通过笔简意赅的“微意态”,辅以带有两人标志性特征的书法字体,经过大量不同组合的积累,形成了两人颇具辨识度的网络漫画风格。

  提及漫画中的书法字体,两位网络漫画家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质。“老树画画”的书法字体通常是他撰写的诗文,既通俗易懂又具有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诗句用看似稚拙的书法写就,却与文字内容和画面形式格外相称,备受网友称道。“小林漫画”中的书法字体通常是几句或隽永或诙谐的鸡汤段子,有的是作者自撰,有的来源网络,又有加工,其书法是一种线条肥润、整体穿插布白、有几何美感的“手术刀体”。两者都吸纳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文字与画面相互补充和生发,让画面元素相对简约的同时扩展信息容量,这种文图关系也增添了意蕴与情感张力,更容易激发观者的共鸣。

  “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都很好地体现了“轻逸”的美学风格。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采取的做法是“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对于网络漫画而言,“轻逸”的处理则是压缩不必要的画面元素,削减过于模糊的作品旨趣,选用明朗精到的配图和文字。让图像一眼达意、让文字直指人心,大道若简,举重若轻,这正是两位网络漫画家的整体风格特征。

  网络漫画“轻逸”的美学风格也与传播语境同频共振。

  在媒介的层面上,虽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拥有较为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但其呈现界面毕竟是通常不到7英寸的小屏幕,而且大概率处在不停地竖向滑动伸展中。因此,纸质漫画常见的横向构图和多格漫画Z形排布的版式都需做出适应性调整,精简画面元素,改变多格连续性漫画的排布方式。考虑到媒介的应用场景,对碎片化的观赏阅读来说,甚至多格连续性漫画都显得过于涩滞了,这也是“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均为单幅漫画的原因。“老树画画”最初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作品,如今与“小林漫画”也都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作品。这种数据容量不大的单幅图片有利于作者上传发布和受众分享转发。这种媒介之“微”,正与作品之“轻”相得益彰。

  在受众的层面上,互联网革命和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环境,也使得社会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线性递增。高饱和度的工作量、超多元的社会环境、各种繁复的制度规程可能让人们身心疲惫、步履沉重。人们有时会处于紧张与压抑的精神状态之中,感受着种种“不堪忍受之重”。许多人都渴望超越当下的状态,但又觉得终极价值太过遥远和抽象,倒不如在忙碌的间隙放松一下身心来得实际。看一眼不需要太费脑筋思量的网络漫画,或心中一动,或莞尔一笑,暂时忘却在场状态,正是无数网络受众的现实需求。卡尔维诺在论证为什么追求“轻逸”的写作风格时说:“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解说网络漫画在今日受众中所起到的功能。以网络漫画之轻,消解生活世界之重,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也是各种表面“微”背后的大功用。

小林作品

  虽然网络漫画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品格是“轻逸”,其内容和形式是“微意态”,传播的渠道是“微媒介”,但由于网络传播特有的裂变效应和大众媒介的群体辐辏现象,“头部流量”的内容生产者往往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从“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累计上千万的关注度和数以亿计的作品点击量便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漫画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是一种必然,但最终占据头部位置的是“老树”“小林”二人,却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两人有数量众多的模仿者、追随者,也有试图超越者、另辟蹊径者。对于这两位而言,一旦成为一种“现象”,便也拥有了一种责任。如何“逸”而不逃,“轻”而不飘,便成为他们面临的现实考验。

  当然,网络漫画家本来意在将个人的“微情绪”“微意念”表现为“微意态”,借助“微媒介”展示与传播,而我们赋予其较为严肃的社会责任,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其创作时“轻逸”的初衷。“老树”刘树勇先生就希望做“一个纯粹好玩儿的人,一个画起画儿来忘乎所以的人”。但是,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对“轻逸”阐释时强调:有两种轻,一种是“深思熟虑的轻”,一种是“轻举妄动的轻”。那么,前者应该才是更具美感也更有力量的“轻逸”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许才是我们对当代网络漫画的美好期待。

 

  作者:杨宏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艺见|评论家怎么看“老树画画”和“小林漫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

  中国文艺评论网·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网络漫画的“投射效应”

  漫画创作与人民情怀——从“小林漫画”“老树画画”想到的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谈文艺战“疫”创作的效度与限度

  “微艺术”成为全民防疫战中的轻骑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