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网络漫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美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社会意义。但关于网络漫画现象、作品等的理论、评论略显不足。“老树画画”“小林漫画”等作品取材生活,寥寥数笔,或诗画结合充满哲思,或题材广泛凝练谐趣,借助新媒体传播,粉丝众多,成为近年来引人关注、值得探讨的文艺现象。两位艺术家的漫画风格同中有异,都深受大众喜爱,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面临各种压力的人们以精神和身心的疗愈,给困顿中的人们以希望和力量,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温暖人心、抚慰心灵,充分体现了人民文艺的特点。为更好地引导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发声平台第三期以网络漫画为主题,邀请“老树”(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和“小林”(林帝浣,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知名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两位著名艺术家同题笔谈、互相画像,并组织评论家向两位艺术家提问并撰写评论文章,共同探讨网络漫画的社会价值、创作生态、审美特征及发展建议等,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网络漫画繁荣发展。《中国艺术报》将于2021年5月14日(周五)重磅推出“艺见”专栏第三期,敬请期待。
“老树”答“小林”:花开自本心
“小林漫画”问:您的作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符号,也在不断拓展和尝试新的题材,未来打算有怎样的突破方向?
“老树画画”答:未来怎么样,这事儿没法计划,只是看机看遇,顺其自然。近四五年一直在考察河西走廊一带的各种文化遗存,这对我影响很大。这几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微博上也发了少量的作品,跟以往画民国江南趣味的画作差异比较大。我希望把这个阶段的试验做得丰富一些完善一些。另外,去年一年做了近百幅木刻,也还没有最终完成,还要接着干活儿。
“小林漫画”问:作品IP只是文化衍生品的一个组成要素,而衍生品和周边对作品传播有极强的推进作用,是否会考虑与文化衍生品结合做创作方向的改变?
“老树画画”答:这个不会。我把两者分得比较清楚。创作的主要动力,还是来源于内心想法的独立性和不断延伸,不会受其它因素影响。
“小林漫画”问:大众的智慧是惊人的,与网络用户
读者的交流互动中,大家往往会有很妙的构思和文案,是否会产生联动而产生新的创作?
“老树画画”答:你说得很对,网络是个无边的世界,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涌现出无数非凡的头脑和精彩的想法。我出过一本书《在江湖》,我说的这个“江湖”其实就是指的网络。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精彩的段子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早期画的很多画,其实就是在画这些段子,比如“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他先挂”。网络让这些画作更现实、准确、有趣、有感染力。
(书封图来源于豆瓣)
但是,在微博上互动画成画的情况比较少。会有朋友在微博后台留言,希望我画个什么话题。但这些话题大多数跟我的兴趣有差异。总体上,我还是有个人一贯的思路,关注自己一些想法的持续表达。所以,后来很少再画网络中的话题。
“老树”答评论家:自由地表达诚恳的内容
问题一:“老树”“小林”两位的漫画大都采用传统水墨形式加有趣的文字来呈现,创作前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图文关系?网络漫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考虑、不同元素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老树画画”答:两组问题有相似性,我一并说下自己的尝试和想法吧!
我们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因为在我们的少年甚至青年时代,能看到的图像非常有限。那个时候展览很少,画册很少,也没有电视可看,更不可能像今天的网络时代一样,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海量的图像。所以,我们普遍缺乏“观看”的视觉化经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通过阅读书籍建立起来的。
阅读的语言介质是文字。文字的主要功用是叙事说明和抒情。长时间地沉浸于这种知识经验方式之中,一方面会导致我们的“视觉思维”(阿恩海姆语)不发达,缺乏对各种视觉语言系统的了解,很难以纯粹视觉的角度去理解图像。另一方面,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绘画、电影、摄影等视觉艺术作品时,基本上是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理解的。比如,当我们在美术馆中看到一件抽象绘画作品时,我们下意识地会问:“它画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这种疑问其实就是一种文学化的视角。
与网络共生共存的一代人可能会说我们看电视长大的一代、岁数大一些的人普遍缺乏视觉修养,这是不是一个事实可以再讨论。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状态,一个画画的人,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获得广泛的认同感。这是每个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我个人的理解是,既然很多人并不能轻易地进入一个纯粹绘画的世界,比如很难理解国画当中的笔墨趣味和复杂的程式系统,那么,一方面可以强化绘画内容的叙事性:有故事、有意境、有趣味——我们在过去流行的连环画、漫画、宣传画当中,经常看到这种处理方式。绘画作品这种文学化的表达,很容易获得那些由阅读建立起来认知习惯的观众们的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格局,借助文字的叙事和抒情功能,将观众带入绘画的情境当中,图文相互映照,便可消除所谓纯粹绘画那套视觉语言的专业障碍,进而理解你的绘画表达。
老树作品
问题二:作为漫画家,如何考虑个人情感抒发与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老树画画”答:我不太喜欢将自己定位于一个画家,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个职业画画的人。我画得比较多的是水墨画,而且尺寸有时会很大,跟漫画还是不同。同时我也做了大量木刻、水彩、油画、陶瓷作品。对于我个人来说,画成什么画不重要,只是在写作之外多了一些表达媒介和手段而已。
这种身份和理解其实有个好处,就是比较自由,没有界限感。所以我可以在画中融入很多文学化的表达,也可以从我的摄影研究当中吸取更为丰富多样的视角和画面处理方式,还可以借助漫画那样戏谑的态度,来表达对现实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及立场。可能是最后这一点,让人觉得我的画有点儿漫画的感觉。
有关个人表达与公众认同的关系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些。我个人的体会是:第一,画画首先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私事,是为自己画的,与他人关系不大。第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你是很难理解别人的,就像你总是觉得别人很难理解你一样。第三,你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是尽可能深入地体察和理解自己,然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第四,在人性深处的层面上,人与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第五,你对自己生命经验与内心觉受的诚恳表达,其实也就是对所有人生命经验与内心觉受的表达,别人就会对你的表达有认同感。第六,别人的认同,并不是对你的理解和认同,所以不必自我感觉良好。大而言之,别人是对人性本身的理解和感知。小而言之,他从你的作品表达里见到了自己。
老树作品
问题三:您在摄影、书法、漫画、插图、文学多种媒介之间有着不同的尝试和跨越,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您是如何做到“破壁出圈”,投身到文化传播的行列?
“老树画画”答:我不大有“界”和“圈”的概念,这些都是人给自己设定的限制而已。各种媒介之于我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可以为我所用的表达方式。当你使用某一种媒介方式时间很长了,有时会感觉无趣,不再有创作的欲望,甚至会让你陷入一种特别厌倦和停滞的状态。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机会可以尝试另外某种方式,那就别管什么界不界的,不妨顺其自然地去做一做,有可能就会让你重新获得一种创作的冲动和自由。当然,不同的媒介会有很多专业性、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你想做,一往无前地做,这些困难都会被慢慢克服。
我说过,我不大有计划性,做各种事,涉及不同领域,其实事先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求之未必得,不求自然成,我喜欢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
问题四:您认为自己因何而火?未来又将如何坚守?下一步有何打算?
“老树画画”答:小画画了这么多年,只是有一些观众朋友喜欢而已,跟娱乐圈、话题大咖相比,仍然是小众范围的分享,谈不上火不火。
我学中文出身,不是专业画家。对于我来说,画画跟写作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我个人对于表达的理解和体会就是两个:内容的诚恳,表达的自由。
诚恳,就是贴着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画,想想自己每天日子是怎么过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荣辱得失,有所遇,有所观,有所感,有所思,进而有所表达。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其实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别人也会从你的绘画表达里看到他自己活着的样子和切身感受。这可能是有朋友喜欢我小画的主要原因。
自由,主要是在形式语言的层面,尽量做到没有专业化的障碍。要用大家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你真实的生命经验。我说过,人间的事情,都能用人话说清楚。所以不要不说人话,不要装、故弄玄虚、搞得神乎其技。画国画的人见面喜欢谈笔墨。同行之间交流还可以,互相参学,解决一些语言层面技术层面的问题,让自己的表达更充分一些更自由一些。但是,这套话不能总挂在嘴边上,更不能炫示于众人面前,因为这会形成观看者到达你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一重障碍。观看是瞬间之事,在网络上对图像的观看尤其如此。观众几秒时间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便转头看别的去了。
至于未来如何,我不大想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是,我做事不大有计划性,不喜欢自我强制,包括画画。当初觉得没兴趣了也就不画了。过了20年又想画了,于是又画起来,只是顺其自然而已。这个自然,首先就是自己的内心。另一原因是,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没有人知道明天、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想长远了也没有什么用,这是另一个自然。面对这样的一个自然,只有老老实实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再说。
老树作品
“小林”答“老树”:服从内心的追求
“老树画画”问:你认为你画的漫画跟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小林漫画”答:因为日常生活有很多压力,工资不高,升职无望,精神上有时十分苦闷,画漫画就是一个消解疲惫与心理危机的出口。
如果经常直白地吐槽,会惹大家反感,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满腹牢骚的生活失败者。
所以我会把吐槽编得有趣一点,上点颜色,加个腮红,显得人畜无害可可爱爱。
当然,总是吐槽也不行,所以每次画到最后两三张,总要在主题上掰回一点,加点阳光和励志。
我相信,长此以往我自己也会慢慢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年人。
“老树画画”问:你认为互联网多媒体时代,为你画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带来了哪些帮助?
“小林漫画”答:我的本职工作,一直是互联网传播研究,在学校上的课程是《文化创意和网络传播》。
漫画是我在长期网络文化传播的实践里发现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载体。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简单的图文组合,可以便捷地转发和保存,其优势是现在最流行的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绘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从还没有文字的原始时代壁画开始,到今天仍然存在,这不是一种会轻易消亡的艺术形式,未来也将存在下去。
相对于原作,我更在意电子版在线上的传播,唯有传播,才能使得创作形成互动,增加介入。
和摄影照片一样,印刷出来的照片和仅仅作为艺术品的摄影作品,它们的意义是有限的,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被感染,被打动,摄影才更具生命力。
“老树画画”问:你的“小画”画得深得人心、影响很大,也有自己的风格,为什么又去画不具个人辨识度的“大画”了呢?
“小林漫画”答:我觉得我还年轻,此后的路还有很长,目前风格的漫画创作还有待提高和加入更多的外延。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临帖练字,梳理中国水墨的审美变迁脉络,同时,最近还开始沉迷画很传统的水彩画。
这些都是学习和接受新挑战的一些尝试,说不上新的创作,也暂时没有什么新的方向,可能要花一点时间去游山玩水,自绝流量,才会慢慢有新的变化。
如果只是为了迎合网络热度,让大家总是看到类似的风格,审美疲劳会很快出现,创作者也会陷入死胡同,越画越弱。
水彩和水墨有些表现手法是类似的,目前在学一些水彩的基本表现方法,希望未来能和水墨融合,走出一条奇怪的路。
(书封图来源于豆瓣)
“小林”答评论家: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因何而火?未来又将如何坚守?下一步有何打算?
“小林漫画”答:我非艺术专业出身,大学毕业于临床医学,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毕业后长期从事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医疗信息共享和新媒体传播研究工作,艺术创作只是业余为之。我从二十年前开始就开始担任国内几大论坛的版主和管理人员,亲历了互联网“网红”们的所有兴盛和更迭,并将这些经验作为教程向学生讲授。
所谓的红或火,都不过是这些时代更迭里的小小浪花。近几年,我的漫画创作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漫画只是我整个创作体系的一小部分,是长期写作、绘画、摄影综合而成的小窗口。
要说接下来的计划,唯有变化与新意,才是艺术之永恒,不必为了火而干扰本心,随心所欲,御风而行,让自己高兴和心安,比成为网红有快感。
问题二:作为漫画家,如何考虑个人情感抒发与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小林漫画”答: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比艺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陪伴感。
我的创作频率很高,随意性较大,作品完成度却比较低。
有时为了追逐热点,在茶桌酒席间匆忙而成急就章,根本顾不上什么深思熟虑,所作也只是逸笔草草,不成体统。
但在网络读者看来,连续不断的精神与艺术陪伴,能消除每天的疲惫与焦虑,能起心理疗愈的作用,作品的精美度反而在其次。有一个人的文章小画照片,能陪伴你一小段时间,就算未来渐行渐远渐无书,也没关系,毕竟我们同路走过。
在我所学的临床医学里,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是我的网络创作准则。
作为一个总是在陪伴的创作者,有没有热度,有没有走红,其实无关紧要。
小林作品
问题三:当代中国漫画如何关照中国与西方的漫画造型?日本漫画、美国漫威、法国漫画、阿根廷漫画,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漫画都有各自特点,当代漫画优势在哪里?
“小林漫画”答:在我的创作探索里,从来就没有中西之分,内外之别,只要顺手的工具,中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摄影照片也行,书法段子亦可,没有具体的参照,也不会给自己强行归类。
最常用的毛笔宣纸简笔漫画,图的是用起来顺手,跟风格追求没有太大关系。
至于地域风格的形成,跟人生经验与学养有关,自然流露而成,不能强作风格。
中国当代漫画,有优势有弱点,但具体还得到个人,作为一种十分自由的创作题材,动漫不必强求于具体哪种风格,可以取法的,哪个国家哪个漫画家都行。
作为创作者,不能从产业的角度去做创作取向,而更应服从内心的追求。
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作品,才能去征服世界。
问题四:“老树”“小林”两位的漫画大都采用传统水墨形式加有趣的文字来呈现,创作前如何处理作品中的图文关系?网络漫画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考虑、不同元素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小林漫画”答:有时是先有文再有图,有时是先有图再有文,创作前并不会想太多,想创作时就创作,犯懒时就不创作。
至于艺术手法,我基本就画自己懂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用担心大家嫌弃我画得不专业,有时画得就跟小孩子一样。但是我的用户不嫌我画得不好,所以从来不操心画画水平问题。
小林作品
问题五:如何认识当代漫画创作的时尚流行与文化担当?
“小林漫画”答:漫画是我对抗中年危机的手段,跟有些人去下棋、钓鱼、遛弯、打游戏没有本质区别。
有时候写些很毒的话,伤害自己一下,等于打了新冠疫苗,如果大家也喜欢,那就是大家“一起苗苗苗苗苗”。
问题六:您在摄影、书法、漫画、插图、文学多种媒介之间有着不同的尝试和跨越,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您是如何做到“破壁出圈”,投身到文化传播的行列?
“小林漫画”答: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二十年前已经出圈了,只不过那时上网的人比较少,知道我的人也不多。
出圈二十年,已经过了最佳“出售”和“赏味”期。
如果是生鲜食品,时间久了就会腐烂。
如果是酱香型,则是越久越好。
对于文化传播,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既然选择了成为一个塑造网络精神家园的参与者,就像一个公务员,如果想要为人民服务,就不能考虑升官发财。
要做网络文化传播,就不能想着商业化、收割粉丝、流量变现,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读者感觉到陪伴和温暖,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忘记了这个初心,文化传播就会变成病毒营销。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杨静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艺见|老树画画、小林漫画与评论家对谈,擦出哪些火花?
“艺评中国”新华号:艺见|老树画画、小林漫画与评论家对谈,擦出哪些火花?
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老树画画”微信公号,阅读量2.7万+)
艺见|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艺见|当“老树画画”遇上“小林漫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