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培训班>正文

直面“双刃”问题:“新三渝”第三组研讨综述

2021-11-2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谢坤宏 收藏

  2021年10月14日晚,在“中华诗城”重庆奉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三渝”)上,来自不同艺术背景、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60名学员,围绕“创作传播优秀网络文艺评论”小组研讨主题,分成三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三组研讨主持由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朱玉宁和西北大学副教授李有军两位组长担任。17名组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就新媒体的本体现象、新媒体评论的现状与挑战等各抒己见。

  文艺研究离不开对艺术实践的关注。在“新媒体 新评论”圆桌研讨中,美术、书法、舞蹈、戏剧和诗歌等领域的文艺创作者们纷纷表达了对文艺评论的期许与期望。第三组的艺术工作者们纷纷继续这一话题。张家港书画院副院长安昌礼认为刘树勇老师(“老树画画”)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具备的品质。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认真的观察者和准确的记录者,会在历史的大框架下展开对现实的想象和构建。人类社会经历的苦难、进步和勇气,都应该收进艺术家的视野。在“后疫情时代”以“艺”抗“疫”的当下,艺术家更要以作品引领人们更好看待自己和世界。他认为,抗疫之初三个月产生大量鱼龙混杂的作品,这种做法和现象削弱了艺术的感染力。若只是抄照片、搬宣传画般复制作品,没有感时忧世的创作态度,没有有温度的笔触,没有人性的闪光,没有生命的诗意,这样的作品注定与艺术无关。面对时代大考,文艺要有风骨和灵魂;面对时代大考,文艺评论家更不能缺席,不能失语。

  重庆市川剧院的喻小珊结合戏曲专业表示,戏曲评论首先要建立剧目本身和观众以及创作者的连接,积极探寻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创作自信。文艺评论和内容生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文艺评论既要有专业的加持,也要有个体的态度,遵循内心的感受去探寻人性的美好。

  朱玉宁组长以戏曲演员王佩瑜通过综艺节目不懈努力推广戏曲艺术为成功案例,认为戏曲艺术也应该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走向大众,推动传统文化破圈。在新媒体与戏曲艺术结合的方式方法上,我们也能从海外艺术实践中获得灵感,像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NTLive影像系列的传播方式等,都能有效扩大戏剧观众群。

  广东省艺术研究院的王琴继续思考,传统戏剧在网络时代如何产生类似现场的艺术效果?她对碎片化、快节奏的传播方式表示担忧,认为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还是要保持艺术本体的艺术感染力。

  山西传媒学院的王玉坤认为,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化的“破圈”与“魔改”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进行文艺评论的时候需要审慎对待。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若单纯以对原本形态的忠诚度作为评价标准,就会导致稍有改动就一票否决的情况出现,以这样的所谓专业标准看待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新媒体创作者动辄得咎。比如有些评论先声夺人,仅凭几张剧照就全盘否定作品;有些评论由因推果,观众反响好、票房好,就大加褒扬,称之为颠覆性改编,创造性破圈;反之,票房不好或口碑不好,就将改编视作原罪,称之为“魔改”。正如尹鸿、李星文等授课所说和同学们圆桌研讨所认同的,新媒介评论应秉持更为宽容的评价态度,避免“尊经”带来的教条主义,给新媒体文艺创作更加包容的评论态度和更为正向、建设性的评论建议。西北大学的李夏也认为,文艺评论的环境、生态是促成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辩证地看待。正如尹鸿授课所说,新媒体文艺批评处于“双刃”时代,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避而不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禹锋结合设计专业方向谈到两点,一是目前的设计批评基于设计结果,但设计批评还应对设计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并能够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因此呼唤更多更优秀的设计评论;二是设计理论从业者既要加强理论体系话语权的建设,也要从设计美学的普及入手,并通过新媒体等媒介获得反馈,反思提高。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王晓雯、重庆文理学院的陆建晔、重庆大学的栗子璇也从艺术教育的层面谈到了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互动等方面的能量,肯定了新媒体在培育审美多样性和促进有效破圈方面的积极作用。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魏军、内蒙古艺术剧院的赵宇华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特殊角度谈了新媒体文艺评论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山东省文联朱自立、中国艺术研究院谢坤宏从新媒体实践经历出发、以个案分析的方式,阐述内容生产、传播策划的策略。《长江文艺评论》编辑王琴认为传统杂志与新媒体评论话语体系存在异同,新媒体环境催生了一批与杂志编辑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新职业。渝北区作协会员杨钰从受众的角度谈到文艺评论的伦理问题。他们都为研讨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维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艺评论随着媒介更迭产生了越来越多新的形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宗旨和原则永远不会过时。

 

综述学员:谢坤宏(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2021年10月14日晚于重庆奉节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三渝艺评新作(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二闽新作荟萃(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时代 新媒体”新三渝纵谈

  网络文艺评论的温度和温情:“新三渝”第一组研讨综述

  做一个新的自己:“新三渝”第二组研讨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