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培训班>正文

“老树画画”授课“新三渝”: 网络江湖与艺术审美

2021-11-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夏 收藏

视频来源:奉节县融媒体中心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三渝”)在重庆奉节举办。10月14日下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刘树勇(老树画画),以《网络江湖与艺术审美》为题,为来自全国各地文艺评论新媒体领域的60名学员,带来了一场有关绘画艺术与评论的盛宴。

  刘树勇教授是知名微博“老树画画”博主,微博粉丝逾250万,同名微信公号等全网粉丝逾400万,获评微博2020年十大影响力人文艺术大V。他广泛涉猎文学、美术、电影、书法等领域,目前主要从事影像的媒介传播以及视觉语言形态的研究和具体实践。1997年,其代表作《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发表于香港《现代摄影报》,首次提出“观念摄影”这一新的图像形态概念,旋即被《中国摄影报》转载,引发相关摄影理论讨论。《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纪实摄影”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摄影能改变什么》《你老去西藏干什么》《摄影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成》等文章,曾引发摄影界广泛关注。主要著作有《老树作品的背后》《在江湖》《真好》《春·醉花阴》等。

  近年来,“老树画画”通过互联网空间实现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的相映生辉,形成了独特审美趣味,备受网友喜爱。刘树勇教授结合自己“老树画画”的绘画作品和创作经历,深度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新媒介实现艺术的有效传播。

刘树勇作品《在江湖》

  一张画,是为谁画的?

  刘树勇教授认为真诚是绘画的基本出发点,是作品真正的生命内涵所在。“所谓艺术真诚,站在实践角度,就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一个人倘若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么他创作的作品肯定含有伪善的成分,无法打动自己及他人。”在他看来,画只是一个显现与表达的介质,是画者赋予其内在的意义,它最终要展现的是画家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的整体境界。这就要求艺术家平时关注自己的现实体验,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表达。所谓深入内心,在己体道,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体察与理解。在人性层面上,自己即是他人,他人亦是自己。只有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愁,深入自己的内心与审美经验后,才能体悟他人的内心与审美经验,因为人性是共通的。

  刘树勇教授认为专业圈层化可以保持某一艺术门类的自律性,遵从专业的内在逻辑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艺术语言的可能性上不断往前推进。以笔墨为例,专业人士汇聚一堂畅谈笔墨、笔触等内容会形成专业感,以保障绘画艺术语言的纯粹性及持续更新。但是,专业化在世俗层面容易自我精英化,形成一个个的利益共同体,从而阻碍艺术走进大众生活。与专业圈内的画家相比,多数普通公众对绘画艺术系统了解较少,他们喜欢或者厌恶多是基于一时的直觉判断。

  刘树勇教授笑称网络是真正的“江湖”。他谈及要对社会有真正深入了解离不开微博。微博平台有形形色色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留言评论,产生喜爱、诋毁、谩骂等不同的声音,可以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江湖”。

  理解语言、善用语言

  刘树勇教授认为“人间的事,都能用人话说清楚”。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艺术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贵在理解。过度专业化的语言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堵墙。说清楚的前提是对要说的事物有清晰的理解。

  在中华诗城奉节,他谈到白话与古意,提倡传统诗化意境的白话描述。他为学员解读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四言诗《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认为相比成熟期的诗歌形式,古体诗的最大好处便是朴素、自由,没有诸多限制。同时,他还例举了民国时期军阀张宗昌的白话诗《游泰山》《天上闪电》,认为采用白话的形式,诚恳地对事物进行现实表现与直白表达,兼具想象,蕴藏着天真与烂漫,其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不乏趣味盎然。众多历史经典便是以此种语言体式传唱至今。现今有些诗词技巧圆熟、言语整饬、拿捏合度、样式中规中矩,但遗失了真诚的表露与简率的性情。这就要求存留古意,同时注重“境”的空间营造。

“老树画画”漫像(创作:朱丞,漫画家,新文艺群体代表,“新三渝”学员)

  批判:一舟泛江湖

  刘树勇教授谈到艺术的行为方式取决于秉赋、生命经验和知识构成三个方面。秉赋即天赋,人所秉受的体性资质由基因决定。人的可能性和有限性如一体两面。生命经验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包括身体经验、知识文化经验、人伦日常经验等,与年龄、阅历息息相关,需要岁月积累与沉淀。知识构成即经过专业训练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一切行为方式均是以上三方面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与映射。

  刘树勇教授认为,批评要结合史论研究,建立历史的坐标参照与方位感。但现在评论文章多为知觉经验、感受性的,他认为,批评是理性的产物,必须放置于历史的坐标体系中辩证地看待。评论家要在内心建立一个空间坐标,明晰其作品的渊源脉络或传承关系,熟悉其中的来龙去脉,避免单纯孤立地评判,导致批评出现泛社会学、泛文本化及空洞化等弊端。只有在“史”的基础上,观念才可能带来拓展和提高。

  他结合书法研究的经验,认为评论需要历史的坐标参照、理论的视野与方法论、文学性的想象力。关于新旧之争、多元视角与学术资源的援引使用,他认为,许多人总以线性思维看待理论资源等事物,觉得“新”就是“好”,表现出强烈的喜新厌旧之态。但是,并非所有事物特别是理论资源都有新旧论可言。刘树勇教授以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的相继出现为例,说明各门类艺术彼此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真正的艺术都在寻求独特性,获取存在或延续的理由与力量。新事物的诞生未必会取代旧事物,而旧事物也不见得一定落后,不能以新旧定论优劣。只有打通古今时空,以多元的眼光审视、接纳思想资源,方能进行充分表达。要警惕翻译体和学术腔。

  个人的创作表达

  “策马过河西,一路到唐朝。满目好山水,我只饮一瓢。”刘树勇教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认为,从事什么类型的艺术实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个人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的一种媒介和方式。他结合自身“老树画画”多年的创作经验,从木刻、摄影、微博、历史文本、人物与风景、笔墨画、自然日常等七个方面(如图所示),投影近300页PPT课件,分享了他的艺术构思与创作过程。他希望率真随性的文字可以成为画作整体视觉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文字意象的组合能够在观者脑海中构筑情境,与画面的视觉空间完美交融,生动细致地展现丰富多样的对象世界,以及自己体察对象世界的内心感受。

  “新三渝”同学们和诸多网友都认为,老树画画作品不谋求恢弘之气,不故作雄浑之势,而是采用寥寥数笔,描画山水花草等微景,记录日常琐碎,营造小清新小梦境小闲适小哲理的大意境,雅趣横生,引人入胜。运用画面视觉信息传达与文字语言传达两者结合的表现形式,点染笔墨,寄托情思,将观者带进画境诗情,从中获得共鸣,引起共情。

  刘树勇教授结合个人现实生活与多年艺术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为学员们授课,讲解睿智幽默,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从而帮助全体学员从更高层面把握新媒体文艺评论的本质规律。

刘树勇授课现场

 

  综述整理:李夏,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老树画画”木刻作品

“老树画画”摄影作品

“老树画画”微博2011年作品

“老树画画”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读

“老树画画”人物与风景作品

“老树画画”笔墨画作品

 

“老树画画”自然日常作品

 

  延伸阅读:

  “老树画画”授课“新三渝”: 遨游网络江湖,泛舟艺术审美(“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三渝艺评新作(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时代·新媒体·新诗歌:李少君授课“新三渝”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重庆结业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重庆“登录”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火热招生中,诗城奉节邀你金秋论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