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文艺评论近期论坛>正文

王一川:通往文化自信的当前中国艺术

2016-09-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一川 收藏

通往文化自信的当前中国艺术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文化自信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在于,让文化自信务必落到实处,而不致停留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文化自信是应当从多方面去考虑的。它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中国公民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上,也就是落实到中国公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成就的充分尊重和自我信任之上。谈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的政策和精英人物的研究层面,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全体公民的文化素养建设上来。具体到文艺界来说,建设中国文化自信,需要落实为更加具体而实际的中国公民对中国艺术及艺术文化的自信上,也就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品及其文化品质的自我信任及尊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化自信终究要通过它的活生生的具体形态去实实在在地体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同其他多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共生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既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吸纳养分,同时又给予其他文化形态以特殊的影响——它是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具备中介性或公共性作用的特别富于感召力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是通向公民的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倡导文化自信,就要切实用好艺术这个审美中介环节。

  在尊重自己的艺术方面,当前需要做怎样的努力呢?当前中国公民的艺术生活中,有三种艺术形态值得关注:一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可称外来型艺术;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古典传统的艺术品,可称古典型艺术;三是进入现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创作的新型艺术品,可称现代型艺术。就这三种艺术形态看,哪些或哪种艺术形态对当前中国公民的文化自信建设更加重要或尤为重要呢?

  外来型艺术在输入中国后,对中国公民的情感思想乃至整个心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自信来说,这也是必要的一环。你既然有文化自信,就应该以包容的胸襟去对待外来型艺术,要敢于“拿来” ,勇于迎接外来型艺术的比较及挑战。但是,外来型艺术的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作为我们自己的艺术的批判性借鉴,属于供我们学习的外因。也就是说,它是我们自己的艺术的一面镜子。外来型艺术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同别人的差异和差距,以及我们比别人更好或更独特的地方。我们的眼光应该是全世界的,但是我们打量世界的眼光的重心却应当是民族的。我们终究是中国公民,对自己的文化艺术能够鉴赏、评论以及创造才是最为重要的。

  说到古典型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艺术,具体地说,是指从先秦到晚清时期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它属于我们自己创造的艺术的结晶。古典型艺术是伟大的,其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古典型艺术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基因,即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便帮助我们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无奈的是,古典型艺术毕竟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消逝的风景了,只以文化遗产的方式留存,对我们施加着影响,但毕竟已不再是今天艺术的主流。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和面对这一点。古典型艺术需要我们去尊重、保护和传承。但是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中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不在于承认外来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的地位和价值,而在于给予现代型艺术以必要的而又重要的承认和尊重。

  现代型艺术确实缺点或弱点很多。但毕竟应当看到,现代型艺术只有短短百余年历史,而古典型艺术则经历了几千年演变。我们应给现代型艺术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尊重。我觉得,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辩证地处理现有上述三种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目标在于建构起多元而有序的中国艺术格局,形成外来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现代型艺术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共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更新现代型艺术新的形态,依托当代中国生存体验去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要在继续让外来型艺术起到他者镜像的作用,以及古典型艺术继续传承其基因的基础上,着力为现代型艺术打造新的链条,使得我们的现代型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这可能是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主题 · 中国文艺长安论坛

  文化自信:给文艺评论布上亮丽的底色

  全国15位艺术院校系所负责人长安论艺

  推动文艺评论事业发展的专业委员会力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代表谈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