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0日,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开幕。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本届论坛以“致敬70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为主题,将多种不同艺术门类的青年学者组织起来,就同一问题展开集中研讨,希望这种跨学科、跨门类的研讨方式能够碰撞出更加精彩的思想火花。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特别设置“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名家论坛,旨在通过学术嘉宾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对今后青年文艺评论家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曾有学者指出“八零九零”后的一代是被规训的一代,他们很难再创造自己的批评空间,很难展露锋芒、锐气。那么,事实是否如此,青年文艺批评家究竟有着怎样的处境和未来?本期时评特别整理与会专家对此的观点,以期助力青年文艺评论再出发,让青年一代为繁荣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继续添砖加瓦。
应当指出,现在很多的文艺批评,特别是美术界的批评,不少皆不能视为具有真知灼见、思想犀利的批评,有些批评文章一味表扬,以至于写得像悼文,极尽美词,巧语花言;有的批评则口号连篇,形同文件;还有的批评眼界低,文饰艺盲,完全不着边际。这些都表明,现在的美术界并没有展开真正有效的批评。所以我们每个评论家应该首先做出自我批评。
那么,艺术批评或者美术批评有没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美术批评的作用首先可以指出作品中存在的明显失实的毛病。比如,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当时吴道子这样的一个大画家就曾提出批评,指出其作品所画的孔子弟子子路却佩着六朝的木剑;又批评阎立本画王昭君却戴着唐人的帏帽。这不是批评的作用吗?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对当时的大画家李公麟进行过批评,批评他画人物博奕吆喝“六”时口形呈张,似同闽语(闽语言“六”口形张开),与画中人物情境不符。苏轼是一个大才子,却对作品的观察非常仔细,因而他的批评也细致入微,李公麟非常服气。这些例子都表明了美术批评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美术批评具有扭转审美风气的作用。比如宋代虽然院画盛行,但由于苏轼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悖的文人画的批评主张,从而为后来文人写意风气形成提供了审美先导。没有这种批评,后来元明清绘画的发展或许就会是另一种情形。再如明清之际大书法家、批评家傅山,就对当时朝野盛行的赵孟頫和董其昌书风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提出书法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这样的批评就具有着扭转审美时风的作用。
“造型艺术与新时代中国形象”论坛现场
第三,真正有效的批评还可以提升作品的审美境界。江苏画家宋文治,当年和傅抱石一起写生,其中一件重要的作品《长江三峡》发表后,被当时的批评家郁风批评为“客观的调查报告”。这番批评对宋文治有很大的触动,之后宋文治又反复创作了以三峡为题材的作品,山峡或拉近或进一步推远或又增加山川的雄伟气势,以同一对象画了很多幅类似的作品,后来的作品与第一幅作品明显不同。据载,当时傅抱石对一道写生的画家钱松喦擅长巧妙曲折的构图赞赏有加,钱松嵒曾说,章法是从四面八方打入而成,这表明他的山水构图特别注重画面的自由调度和安排。傅抱石认为钱松嵒的构图对自己也很有启示,可见当时江苏画家在写生创作中相互切磋和批评的情形。这都表明,批评可以提升画家的审美境界,拓展绘画的艺术视野。
但是,我们现在的美术界还比较缺少这样的批评,现在的一些展览,理论家很少参与,几乎变成画家自评,他们内心不大看得上美术评论家,而有的美术评论家的确也不真懂艺术。这就造成了批评与创作的脱节。
对于当下年轻的批评家,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有沉潜下来、面壁十年的学术定力。我们现在的美术学的学生还没有这个定力,没有这个沉潜之积淀。在这样一个新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年轻人当然有自身的优势,但只有做到这点,才会为真正的学术批评和文艺批评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二是与此相关,要为文艺批评建构一个富有奠基意义的理论构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所谓美术批评这个专业,但是批评能不能成为一个专业?是值得反思的,如果批评缺少一定的学术积淀和理论构架,找不到自身的理论立足点,这样的批评只会流于浅薄浮泛。又由于西方理论的广泛影响,人们各取所需、各说各话、四面出击,而中国的传统批评理论也还没有被很好地总结起来,它的现代价值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从而在总体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而又具有真正思想活力的批评话语体系。所以寄希望于年轻学者敏感于不断变动的艺术实践,善于融汇,富于理论建构,从而为未来的艺术批评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樊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本文原刊于《中国美术报》第167期美术新闻,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