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拓展新空间
——第四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宁波峰会综述
峰会现场
“我深知一个人在青年时期,选定了文艺评论这个职业,或者有这种爱好并为之奋斗,是一件充满艰辛、充满幸福感的事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
4月14日至15日,第四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宁波峰会在浙江宁波召开。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赵雁君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以“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为主题,分设电影电视“影视创作与中国精神” 、戏剧戏曲“中国戏剧的时代精神与当下审美” 、网络文艺“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理论前瞻”分论坛和专题论坛“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四个部分。今年的主论坛是电影电视评论。论坛邀请尹鸿和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锦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范志忠,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电影电视学院院长、教授厉震林,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鸣奋担任学术主持,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顾振宇参与嘉宾交流。100多名青年文艺评论家与师长、同行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观察研究心得,现场气氛热烈。这是自2015年创立以来“西湖论坛”首次以峰会形式举办。
与往届相比,本届论坛变原有单一的艺术门类论坛为综合性论坛,以“主论坛+分论坛”的方式,举办“电影电视”“戏剧戏曲”“网络文艺”三个论坛;在选题上除“理论研讨”阐述文章的核心观点外,开辟了针对当下现实问题、能引发观点争鸣的“学术研讨” ;论坛最后增加了由学术主持与特邀嘉宾组成的“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的专题论坛,旨在对今后青年文艺评论家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庞井君表示,本届“西湖论坛”将全国优秀的青年文艺评论家聚集起来,关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思想之基、情感之源、信念之本、文艺之魂”的作用,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审美,创造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弘扬中国精神。
本届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宁波市文联、宁波广电集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团结凝聚,延续上届论坛的做法,论坛组委会在网上公开向社会征召新文艺群体的代表参加论坛。经组委会选拔审核,最后有4位新文艺群体嘉宾参加了本届论坛。这也是贯彻落实文联深化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
深度聚焦“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 ,是本届论坛的重要特点。4月14日,论坛开幕后当即举办了以“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为主题的大会论坛,在尹鸿的主持下,徐兆寿、陶庆梅、郑荣健、李星文、盖琪、孙佳山分别代表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和网络文艺就相关主题进行了发言。他们表示,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近现代发展,十分具有包容性,每一次传承转化同时也意味着对传统的重新梳理、对精神的重新构建,在这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中,文艺评论既需要找到自己的现场空间,更要善于借助网络、数据等技术和信息,拓展新的空间。
作为主论坛,电影电视“影视创作与中国精神”论坛备受关注。徐兆寿、李星文、陈昌业、张春梅、张国涛、马琳、刘强、林玮、桂琳、刘起、桃桃林林、高媛媛、向宇、卢炜、任茹文、杨肖、丁莉丽、陈三俊、赵丽瑾、赵建飞、周文萍、高伟、盛强等参与研讨。与会者纷纷谈到,当前影视创作逐渐类型化、生产领域专业化,构成了重要的增长点,并在票房、收视率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不过也面临着题材和受资本、市场深度影响等诸多困惑。在主持论坛时,戴锦华表示,大国崛起引起了个体感知的变化,但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还是需要明确其本质,“使用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把它问题化” ,找到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找到不同艺术媒介的异同,因为“审美不是抽象的,所谓的审美判断、艺术评论一定是建筑在我们对不同艺术媒介的把握和专业性理解之上” ,“当我们作为批评者总结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要成为票房意义上的成功者的背书者” 。
从“西湖论坛”创办以来,戏剧戏曲分论坛就延续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关注本土艺术的审美表达。从首届“西湖论坛”的“我们的戏剧——中国戏剧如何走向未来” 、第二届“西湖论坛”的“戏剧的中国表达”到本届“西湖论坛”的“中国戏剧的时代精神与当下审美”等主题,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表达着青年戏剧评论家的关切。本届戏剧戏曲分论坛的两个议题备受关注,一是戏曲的传承转化,二是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马也在主持论坛时认为,当前舞台艺术创作看似繁荣,其实还存在许多山地、丘陵、平原,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高原”“高峰”还有距离,因此更要发挥好文艺评论的作用。陶庆梅、张之薇、郑永为、蒋晗玉、李伟、孙红侠、胡薇、郑荣健、慕羽、廖夏璇、于涛、赵建新、喻荣军、徐健等与会。大家纷纷表示,在戏曲的现代转化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当代,要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性追求;另一方面,要把现代化与社会历史进程紧密关联起来,重新构建审美话语。他们特别提到,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仍存在伪现实主义等一些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评论者和创作者的真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等传统门类的“互联网+”形式,更产生了直播、短视频互动平台及网络游戏等诸多新兴的、跨界融合的文艺形式及可能性。本届网络文艺论坛邀请了孙佳山、盖琪、高东旭、赵宜、郑焕钊、夏烈、吴长青、许苗苗、司若、付李琢、李宁、林涛、桫椤等青年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网络文艺分论坛的关注点显得尤其丰富多元,话语也更加新奇时尚。与会者提出,由于网络文艺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展初期同人色彩的创作模式,给当前发展带来不少困惑,亟待机制及观念层面的梳理和解决;对于一些新技术、新平台引发的草根表达,也需要仔细甄别、合理规范。同时,人工智能等跨领域话题也受到关注。在主持论坛时,黄鸣奋表示,技术给文艺评论提供了很多新的手段,“在我们那个年代,只有很简单的一台电脑,今天却已经有了非常复杂的数学工具或者其他物理检测的手段” 。他希望,做网络文学研究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软件,要有新的观念和见解,要认识到技术、媒介、文体对观念的产生及表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4月15日由庞井君主持的专题论坛“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中,戴锦华、马也、范志忠、厉震林、黄鸣奋、顾振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与青年评论家展开互动。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及其对文艺实践带来的影响,引起热烈的讨论。
“我们希望把‘西湖论坛’这个品牌建设成为智库型论坛、学术型论坛、前沿型论坛,有朝气、有锐气、有英气的突出青年风采与活力的论坛,搭建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话语平台,探索文艺评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文艺评论的代际转换、继往开来拓展新空间。 ”庞井君介绍,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是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下,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共同创办的, 2015年至2017年已成功举办三届。
峰会嘉宾合照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