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图片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
5月7日,在西子湖畔,有一场来自全国青年评论家的聚会。
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开幕,这一次,青年评论家要说一说“戏剧的中国表达”,他们观察并分享——当代中国戏剧艺术繁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舞台艺术及舞台艺术理论评论发展创新的话语体系。
“西湖论坛”是一个年轻的论坛,它成立于2015年8月,而这一次聚集,距上次青年评论家的相聚,还不到10个月。
论坛持续2天,在“戏剧的中国表达”之下,青年评论家开讲“价值构建与人文精神”、“戏剧与民族化探索”、“技术变革与新戏剧实践”、“全媒体时代的戏剧评论”等6大议题。
刚刚过去的周五,论坛尚未开启,抵杭的评论家们就在本报记者的设问之间,开启了讨论。
这个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着文艺形态,也自然改变着文艺评论的形态和话语方式。那么,评论家如何看待其间的变与不变,又是否在变化之间调整自我对现有世界的观感?
如果具体而言,当弹幕、微博、微信上短小评价在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走向之时,它们是否已然成为了文艺评论的新形态?
在变化之中,我们是否又该坚持某些不变的态度?
在2015年,第一届“西湖论坛”之后,评论家罗怀臻曾说——
在新的戏曲发展机遇面前,作为戏曲人尤其是戏曲理论评论工作者,是不是首先应该更新自己的戏曲观念,包括更新戏曲的价值评判观念和审美观念,实事求是地思考一番传统戏曲与当下社会的各种关系。
罗怀臻是从戏曲出发而言,引申开来,这番话又适合所有的文艺门类的评论者,以及文艺的创作者们。
当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审美趣味都在快速地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当城市剧院替代了市镇间的戏台、厅堂;当影视、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审美传播介质深潜到人们的生活——
文艺是不是也同样需要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时代转型和审美转化?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正因如此,“全媒体时代的戏剧评论”会成为这一届西湖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评论家都认为,弹幕、微博、微信可以算这个时代的新评论方式,虽然每个人的认定当中,这样的评论有着其自身的缺漏之处,或许,就个体而言,有人并不喜欢网络语言的直接与近乎暴力的风格,但他们注意到了它对现有文艺方式的促动作用,并试图能找到规避其负面影响的方式。
梁戈逻是一位舞评人,同时也是导演。他说,自己时常在想——文艺评论到底是写来干嘛用的?你说文艺理论,如果真的分析透彻了,那我们今天画的画应该比毕加索更好喽?我们今天的诗也应该写得比李白更棒喽?显然不是。
所以,评论的价值,是用到通才艺术教育中去的。正因如此,当下的文艺评论,特别是进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应该不是教导式的,而应该是对话式的、交锋式的。
这也是微信微博上那些“算得上”文艺评论的短小之说,给予他的启示。而青年评论家的接受度与改变,让文艺评论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变得可期待。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