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罗怀臻 :戏剧发展格局需要新的理论引导

2015-08-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收藏

戏剧发展格局需要新的理论引导

——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首届论坛学术总结

  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西湖论坛”的创立,真的是应运而生。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酝酿成立这样一个青年论坛的时候,我们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还没有出台,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还没有召开。是什么样的一种预感形成了民间和中央的共识?我想是中国文化发展、戏曲发展的进程,使我们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今天看来,这是一种预见。一种年轻人的预见,就预见到从久远走来的中国古典戏曲将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它的一次历史性的转身。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们对传统戏曲不乏重视,各个层面投入的资金也不少,很多业内和圈外人士也为繁荣振兴戏曲作出了许多努力。可是,传统戏曲的近况仍然让人忧心忡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重新审视我们对于传统戏曲认知的态度?中国戏剧的庞大格局,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来引导。我很希望,这一次的“西湖论坛” ,能够用新的视点、新的文风、新的批评催生出新的戏曲。

  在主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发言我都想互动,我都有自己的话想说。时代更新的理论、观念渗透在每个人的发言之中,虽然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关注着不同的剧种,但是所构成的都是当代的戏剧话语。从不同方面构成的新话语,没有迂腐之气,没有文艺愤青的偏激之词,也没有戏迷、票友的一叶障目以及狭隘的思维,同时又摆脱了简单的“继承与创新”永无休止的、几乎是恶性的争议轮回,引出了很多崭新的话题。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当代戏剧关注三个关系,进而解决这三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传统戏曲和当代都市的关系。传统戏曲在商业都会当中,是不是显出了某种不和谐、不自然?跟现代城市公民意识下人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是不是存在着落差?今天戏曲的危机是在城市生存的危机,不是在乡村生存的危机,所以要解决和现代都市的关系。

  第二个关系是传统戏曲和现代剧场的关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戏,包括地方戏,过去都是在戏院、茶楼、庙会土台上所形成的。过去演出环境跟今天的演出环境已大不一样。现在城里规范化的现代剧场,光一桌二椅用不着。但你进入这样的剧场,就要使用这样的剧场。戏剧的内涵、气质和气场,就要能支撑起这个空间。一个时代的剧场,一定有和这个剧场相适应的演剧形态,所以我们要正视它、完善它。

  第三个关系,也是最根本最实质性的关系,就是传统戏曲和现代观众的关系。现在观众的审美储备是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多元储备,包括歌剧、芭蕾舞、音乐剧、交响乐、电影、电视、网络、动漫,这么丰富的储备,你凭什么让他们的第一选项是戏曲?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戏曲基因,哪怕从没接触过,但在某一刻可能就会被突然唤醒。但是,不是所有人在年轻时就被唤醒。如何适应现在的视听文明?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希望青年戏剧评论家们尽快成长起来,尽快亮相、发表观点,参与到当代的戏剧理论创建中,影响更多的人。大家的爱戏之心、评戏之心不能死,思考不能停,情谊不能散。

  (罗怀臻 中国剧协副主席、“西湖论坛”首届学术主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