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骨四雅|饶曙光:中国电影新现象与新发展

2018-08-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与本土观众的密切互动关系。”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左)

  2018年8月2日,在“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昵称“骨四雅”)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为学员们作了一场题为“中国电影新现象与新发展”的教学讲座。他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审视,对中国电影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对中国电影下一步的创新路径和发展空间等进行了前瞻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三个发展阶段

  饶曙光教授系统回顾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大思潮和发展现象。他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市场、文艺美学、国际传播等方面紧密结合,产生了极为广泛的互动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可划分为新时期电影、后新时期电影和调整时期电影三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饶曙光教授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新时期电影应是1979年至198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因为1979年出现的“伤痕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界思想解放的开始。而从1987年开始,中国电影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格局开始有所改变。从1987年至1996年是中国电影的“后新时期”。这一时期,电影市场的初步开放使中国电影开始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强力挑战,市场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电影导演面临着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之间的矛盾。1996年至今,中国电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阶段。1996年的中国电影陷入低谷,原有的国有电影制片厂生产乏力;民营资本逐步进入电影业后,中国电影开始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饶曙光教授教学讲座现场

  近年中国电影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饶曙光教授指出,近年来的中国电影票房增速十分迅猛。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影产业规模的提升,同时也折射出广大观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其中,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对电影的需求成了电影市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县城影院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反映出城镇居民高涨的观影热情。电影消费方面,观众先是热捧国外大片,之后又热衷于高概念影片,近年来则趋于理性,优秀的小成本国产影片和非好莱坞大片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新生代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的创作主体,他们的创作观念更为开放,表现手法更为自由,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电影取得的艺术成就。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离不开新时代电影文化环境的改善,各种电影法规的出台、众多电影节的设立和电影论坛的举办共同为他们“保驾护航”。

  尽管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饶教授对此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他以详实的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票房增长迅速,但电影的总体质量仍然不高,电影票房主要靠一些高概念影片和热门的类型影片来支撑,电影创作在故事创意、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显露出诸多不成熟,模式化、短平快的创作现象十分突出。电影产业泡沫比较大,电影业的门槛太低导致电影集中化程度不够,电影工业化和电影小作坊的两极分化严重。电影院线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包容度,观众对电影的选择度较低,电影市场对观众口味的培育力度较为缺乏。

学员听课现场

  提质增效与结构性调整

  基于这些问题,饶曙光教授对中国电影票房近年来的快速增长持谨慎态度。他主张中国电影票房应降速增长,增长过快会消耗中国电影的有效资源。应改变单纯依靠银幕数量、人口红利增长的状况,应通过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的优化来推动票房增长。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只有通过真正的结构性调整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进而拉动票房增长,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结构性调整具体有哪些措施?饶曙光教授认为:

  Ø 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应由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向精耕细作的质量提升转变。

  Ø 应大力推进中国电影的“去库存”,解决优秀片源的院线供给问题,提高院线的利用率,还应加大对艺术电影的供应,培养、培育出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从而建设形成一个差异化的电影市场体系。

  Ø 应加大中国电影产业格局建设的力度,从电影制作、电影市场环境、电影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增强电影的专业性,实现供给侧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内部的自我调节,驱动结构优化持续进行。

  Ø 这些建设最终要落脚到电影人才的建设上,只有培养出各种优秀的电影专业人才,整个电影产业的环境才有望得到改善,建设电影强国才能成为现实。

学员听课现场

  构建中国电影流派

  建设电影强国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中国电影流派的不孜探索。饶曙光教授认为,增强电影文化自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和行动纲领,坚定文化立场。应充分借鉴、学习、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电影文化,而不应仅以好莱坞电影为尊、为师、为大。中国当代电影的实践内涵及内在发展需求十分丰富,不能单纯以西方电影理论作为指导,应努力构建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让其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引擎。

  如何构建中国电影流派?饶教授认为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回归传统。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善于学习。应坚持“拿来主义”,善于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电影工业经验、电影产业经验、电影文化经验和电影美学经验。

  三是要面向现实。必须结合我国电影实际情况,从实践出发,树立创新型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批评的创新性发展。做好了这几点,中国才能走出一条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独特道路。

互动问答环节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电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热点,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电影越来越多地发挥了促进文化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功能。就此而言,建设电影强国即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那么,中国电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饶曙光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的论述是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和出发点。他从比较视野阐述了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及路径。他认为,通过对比中外优秀电影可以发现,无论“中国故事”具有多么明显的特殊性,但反复出现在中外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因子是较为一致的。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思考,即如何将中国故事的特殊性与外部受众的普遍心理诉求结合起来,以产生共振,引发共鸣。这些情感因子应作为我们进行电影叙事创新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换的能量供给,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的理论支点,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话语阐释空间。

  饶教授对中国电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展望。他坚持认为,国外电影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件好事,能倒逼中国电影提升质量和品质,推动中国电影艺术高峰的到来。同时,应积极展开与国外电影的合作,例如建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与中东欧国家举办中国电影周等,进一步积极加强与各国之间的电影合作交流,善于借鉴国外电影团队的科学经验,学习电影发达市场的工业运行及电影人才培养的经验方法。只有通过柔化的叙事才能更为巧妙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整个讲座过程中,饶曙光教授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就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创新空间侃侃而谈,既展现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各种现象及问题的准确把握,又流露出对今后中国电影创新发展重要问题的深切关注,为参加骨干班的各位学员提供了一个审视、思考当代中国电影的极佳窗口,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研讨举办地外景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王庭戡

供稿:杨致远、陈伟龄

摄影:李维娟、杨致远

 

  延伸阅读:

  啄木六期 | 仲呈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评价标准论述的体会

  王杰 | 艺术和审美如何改变世界

  饶曙光:中国电影急需整体性升级换代

  骨四雅|开班式: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骨四雅 | 仲呈祥:当代文艺思潮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骨四雅|王杰: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文艺思潮

  “骨三哈”合集(精彩全在这里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