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关于表彰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关于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明确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激励”的具体部署,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决定举办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以团结激励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奋发有为,建功立业。2019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决定对王贵禄《高地情韵与绝域之音: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论》等7部著作、丁亚平《从五四运动的精神传统看新中国70年电影的发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等31篇文章进行表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2019年12月31日
2019年12月31日,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发布典礼暨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在京举行
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专家组名单
评委会主任:董耀鹏
专家组组长:仲呈祥
艺术学理论组组长:王一川
视听艺术组组长:张德祥
造型艺术组组长:陈振濂
舞台艺术组组长:冯双白
文学组组长:梁鸿鹰
艺术学理论组: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
视听艺术组: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次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造型艺术组:
陈振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郑晓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
舞台艺术组: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吴文科(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文学组: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李少君(《诗刊》主编)
陈汉萍(《新华文摘》杂志文艺评论栏目主持)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宣读《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关于表彰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奖
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作者与专家合影
作者代表感言
回归学术的初心(邹元江)
突然得知我的作品被评为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非常惊喜!我从1996年就开始了与梅兰芳相关的研究,到2007年获准主持“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直到2018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72万字的《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一书,这二十多年间的研究甘苦,只有自己知道。2019年12月20日一早,我刚刚飞抵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准备转机飞吉隆坡参加国际会议之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我发来祝贺短信,同时又约我在推优发布大会上发表优秀作者感言,这更让我受宠若惊!思来想去,我之所以获奖,其实理由非常简单,这就是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我一直没有离开作为学者的学术的初心而得到了学界的肯定。
所谓学术的初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问题。我是做哲学美学的,“哲学”一词“philosophy”在古希腊的意思就是爱(philo)智慧(sophy)。何为“爱智慧”?也即反思。何为反思?反思就是追问“是”何以成“是”?而所谓“是”就不是“是什么”(表象),而是“怎是”(本质、本体)。亚里士多德说:“本体亦即怎是”。所以他说“‘怎是’为一切事物的起点。”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讨论“谁”“是”“梅兰芳”问题的根源。如果没有了“谁”“是”“某某某”的“是”如何“是”(怎是)的追问,而仅仅停留在梅兰芳是“旗帜”、是“代表”、是“使者”等等表象的层面,学术是不会有实质性推进的。
二是方法问题。由观念形态加以延伸就是新的方法。学术一定要有方法论的自觉,比如悬搁前见、常理,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等。以新的方法研究老的问题,也就是对老问题运用新的方法给予它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加以深入的论证。这即所谓学术的增值,而学术增值是我们真正进入研究的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借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等诸多新方法研究梅兰芳表演美学诸如“具身”性等问题的原因。
三是良知问题。学术良知是学术共同体维护学术初心的底线。一位著名学者在发给我的微信里谈及我的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时说:“学术多一点良知,就很容易分辨得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好一个“学术多一点良知”,触碰了学术底线,这让我非常感动!有良知就意味着要有学术公心,也要有纯正的学术判断力,更要有学者的同理心。
其实,我还是很幸运的,虽然我在研究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一直得到一些国内外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的高度肯定和鼓励,诸多学术期刊不断刊发我的相关论文,也给予我很大的激励。更让我感动和充满信心的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办才四届的“啄木鸟杯”年度推优活动回归学术初心的评审标准,为祛除浮云、发现真知搭建了极为公正公平的学术平台。在此,我要特别对这些匿名评审专家回归学术初心的判断表达敬意,也要感谢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鼎力推荐,同时,借此机会,对一直以来关注、支持、帮助并给予我善意批评的学界同仁表示谢意!
本土立场与历史维度(丁亚平)
有幸入选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首先要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感谢各位评审专家,谢谢大家!
我写过《中国电影通史》,也先后发表过不少评论性质的文章,包括这次有幸获得“啄木鸟杯”的《从五四运动的精神传统看新中国70年电影的发展》。很多爱好评论的青年朋友问我,应该怎么写这样的评论,我也常常对此有思考。我体会,其中的关键,是以当代的视角、身份和本土立场处理评论和现实,处理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时代的关系。
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好的评论具有现实阐释力和思考力。在我看来,评论的写作,应该具有相当的建构性。哪怕是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的文艺评论,也隐藏着一种当代视角和本土立场。
我比较多地选择从历史维度进行研究和评论的题目,跟我在这方面的认识有联系,这也是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关注使然。
第二,我认为一个电影评论方面的题目,像电影的专题评论或历史评论,需要有必要的艺术感知力,但它同时也是文化研究。电影史研究和写作,要作长期深入的研究,电影评论当然与此不同。但在综合意义上,我愿意把评论的视野、眼界放大,联系历史背景的多方面的关系来思考。
这样的评论、总体史的研究的想法及议题,我认为它是属于过去的,更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
最后一点,我想说,好的评论,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意在向概观全局的本土立场与历史真实结合的新方法新范式做探求,它将推动创新的文艺评论的发展作为一种使命。创新是文艺评论发展的终极源泉。鲁迅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还说:“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这也是一种挑战,文艺评论在这个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是坚持追求事实的真相,打破枷锁,又不脱离实际,不迷信权威,也不畏惧权威。即文艺批评在坚持时代性之外,还要呈现出旧为新用的强烈渴望。
二是从本土立场与语境出发,以此作为观察和思考的立足点,多方突破,同时,又离不开他者的眼光和参照。也就是,在文艺批评的创造上,要充满一种主体内生性的迫切性。
三是评论应具有个性,走向与时代的互动。我的研究和评论写作,都基于一人独立完成,其中,个人的,包括评论的风格,和对新时代以来的观念变革的把握是相偕而行的。不断发现,再挖掘,再评论,这也是为心灵在寻求栖息之所。
探寻“主体性”再塑的可能性(刘礼宾)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特举办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发布典礼暨2019中国文艺评论峰会,这无疑是中国文艺评论界的大事。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迄今为止已举办四届,是我国为有效激励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而设立的重要奖项。此次获奖,是对参赛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获奖者长期进行文艺评论工作的鼓励。
在美术领域,雕塑方面的评论一直是一个理论洼地,从事这个领域评论工作的理论家人数较少。本人此次获奖论文《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四十年管窥》从雕塑艺术创作、雕塑教育、公共艺术三个领域,沿雕塑语言的推进,雕塑界重大事件的出现及历史意义两个脉络,以“问题”为基点,对1978年-2018年中国当代雕塑创作情况和问题进行了一次简单梳理,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各位学者对20世纪中国雕塑研究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传统美术样式面临深入继承、转化中西方各时段、各层次、各类传统的问题,当代艺术则面临着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市场语境,亟待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系统、创作体系和阐释模式。构建“艺术高峰”的前提是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更加沉静地完善自我。“艺术语言独立问题”“艺术类型划分所造成的潜在沟壑问题”“新的主体建构问题”则是美术评论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伴随着新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作为同时从事策展实践、美术史研究的艺术评论者,本人的评论重点也在发生转变:
由对图像式绘画的批判,转向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发掘。从多个层面反思二元对立思维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期望以“零度”态度作为突破口,涤荡笼罩在中国艺术界的庸俗社会学阴霾,推动艺术语言的自足创新。时下开始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立基点:反思和质疑,以及现实介入性。期望廓清中国当代艺术40年的逻辑基础,重新提及艺术的“超越性”的当下价值以及艺术语言的批判性,从而探寻“主体性”再塑的可能性。
遥望未来,任重道远。唯有仰望星空,脚踏大地,风雨无阻,砥砺前行。
最后,感谢此次活动组委会的辛勤付出,感谢在我前进道路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和老师。期待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继续增砖添瓦!
文艺评论要有敬畏之心(顾春芳)
我获评优秀作品的论文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原创话剧的反思与展望》,这篇论文是继发表于2016年的《原创之核——指向时代的经典》之后,我对于戏剧原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前一篇发表在《文艺研究》,这一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借此机会,特别要感谢《文艺研究》和《文学评论》意识到作为学术的中国当代戏剧理论批评的稀缺和重要性,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或许很难有一本戏剧刊物愿意发表这样冗长的文章。
这篇文章回顾了一段历史:新时期以来四十年的中国话剧历程,思考了历史转型处中国话剧原创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原因。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戏剧要有自己的美学立足点。“话剧民族化”的实质是如何体现中国美学精神的问题。我坚信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智慧将赋予艺术创造和理论建构以足够的动力。
这篇文章反思了一种理论: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后戏剧剧场”的某些观点,中国话剧如何正视“戏剧剧场”和“后戏剧剧场”之间的裂痕,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去剧本中心化”的问题,如何辨识和运用一切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问题。
这篇文章关注了一群人:当代正在崛起的年轻的独立导演群。全球化时代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空间,他们的存在和创造正在缩小中国戏剧在审美层面和思想层面与世界戏剧的差距。
能够完成这篇论文得益于我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背景,我在北京大学讲授“莎士比亚戏剧研究”“19世纪俄罗斯戏剧文学”“《红楼梦》和中国戏曲”“戏剧史和戏剧艺术概论”等课程;我的研究归纳起来就是艺术阐释学的理论和实践。对艺术的阐释,其本质是对包含在艺术创造中的人性、历史、文化、审美乃至真理的阐释。“经典是人类智慧的巅峰”,阐释经典是一种“精神的登山运动”。我的研究和教学为我思考当代艺术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敬畏之心。
我们对艺术作品要有敬畏之心。艺术是心灵的创造、历史的创造。艺术经典更是伟大心灵的创造。因此,很多时候不是艺术评论照亮了艺术,而是伟大的艺术照亮了艺术评论。文艺的研究和评论不能脱离艺术作品,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进入艺术创造的深层。
我们对艺术阐释也要有敬畏之心。艺术阐释是阐明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有时被遮蔽了。艺术阐释探索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性,探索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的奥秘。艺术阐释必然彰显阐释者本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艺术阐释有可能成为历史和时代精神建筑上凝固的雕塑,每一种思想、脉动、气象都会在这个精神建筑中得以彰显。所以,显现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成为经典,显现时代精神的艺术阐释也可以成为经典。
我们要感谢那些创造了灿烂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我们就不会被感召;没有他们熔铸生命的伟大创造,一切阐释都将是苍白和无力的。
最后,再次感谢评委会。
(本文转载自《中国艺术报》2020年1月17日第6/7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