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如今,在国际舞台、在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天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让世界人民读懂中国的重要路径。
“要突破华人圈,走进当地人的心。”今年两会中,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不谋而合,对此问题认识趋同。他们认为,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不只是惠及海外华人,更要大胆走进当地主流民众的生活圈,令其有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动与渴望。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苏娜君)
骆芃芃委员:要寻找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国际关注的今天,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艺术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多年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老课题。据骆芃芃介绍, 2017年,她承担由文化部主办的金砖国家文化节启动仪式五国大印的设计与镌刻任务,刻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大印;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以钤盖“中国印”——五国大印的方式揭开了文化节的大幕。“出现在国际视野中的篆刻艺术,表达和展现的不仅仅是篆刻本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骆芃芃说。
骆芃芃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要不断寻找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2012年,她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个人艺术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她将牛顿、莎士比亚的名言刻于印章中,让参观者体验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风”演绎,以此拉近了中国篆刻艺术与参观者的距离。“我们在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让国外受众能够感受到与本国文化的联系,这样参观者会感到十分亲切,也更容易接受。在走出去的时候,要尊重并善于结合、运用、比较当地的文化。”骆芃芃坦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要有勇气去面对异国观众的目光与评价,只有打进当地民众的文化圈与生活圈,才能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真正意义。
盛小云委员:让世界体验中国美,进而爱上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多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品牌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表示,“有的满足于搞几场演出就自称文化走出去,其实只是走到了华人华侨中,并没有走到当地主流民众的身边,更没有强调和突出对中国美的展示和体验,对传播中华文化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今年两会,盛小云带来了《关于推动“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体验中国美”的提案》。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携手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统一品牌。她建议将“中国美”作为统一品牌,将“让世界体验中国美”作为统一主题。“美,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是文化深入人心的结果。当文化走出去的对象真正认可了中国美,体验到了中国美,中国文化才能由走出去升级为走进去。”盛小云说。
盛小云认为,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体投身到推动中国美走向世界、让世界体验中国美的事业和产业当中去;拓宽与世界的交流渠道和领域,加强传播力度,优化传播布局,让世界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中国美,体验到中国美。
刘月宁委员:由浅层次的走出去,到深层次的走进去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具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刘月宁说。
刘月宁以在中央音乐学院从教和在国际传播推广传统民乐的经历举例,2013年,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共建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启动运行;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从2014年第一届的十几人参加到今年百余名五大洲音乐学子的到访……“一件件实实在在工作的落地,让国际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中国文化正在从简单地走出去不断向深入地走进去这一目标迈进。”刘月宁说。
如何从浅层次的走出去到深层次的走进去?刘月宁建议,可考虑设置专项资金,试点支持在国际人文交流领域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播专家和团队,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中国音乐移动课堂”国际巡回讲演活动,在国外主流课堂进行分享和传播,真正实现与当地的教育文化交流互鉴。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