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深度解读《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7-04-24 阅读: 来源:求是网 作者:范周 收藏

  4月19日,文化部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议正式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并以8个专栏列出22项重大工程和项目,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从编制背景、亮点特点等多方面对《规划》进行了深度解读,我们相信 “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指日可待。

  一、立足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呼唤经济回归理性发展,而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必然会带来产业发展的全新变革。此次《规划》的出台正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对“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初绘。毋容置疑,呼啸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颠覆和重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催生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的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二)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首先,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深入实施,对于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而言意义深远。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元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到2017年4月具备“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度的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割裂的资源共享。打破界限、联动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区域文化发展新格局。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产值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如何与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相结合,是《规划》编制的又一出发点。

  (三)进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决定性阶段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自此文化产业上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此次《规划》则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从“推动”到“实现”这一表述的转变印证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从“进行时”到“完成时”的转变,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将进一步凸显。

  二、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

  (一)双效统一是前提

  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则,这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获得感的必然要求。《规划》在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专栏中也特别强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并将其作为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外,《规划》保障体系中,突出强调了“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 。把双效统一用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可见其应贯穿文化产业发展方方面面的重要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2015年11月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领域也着力于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从《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到此次《规划》提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掀起的消费革命呼唤文化产业要适应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模式的新时期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三)融合发展是趋势

  如今,文化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文化+”“互联网+”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边框去界定其范围。《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农业、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跨界联姻、文化要素的跨界互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增添了产业动力,让产业注入了文化因子。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要融合发展,两条腿走路互相支撑;文化产业不同门类要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流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要融合发展,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三、把脉文化产业走向新势头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面对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却越来越大的现状,必须将发展由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经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为此,《规划》强调,“推进‘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除此之外,《规划》还新增了文化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大力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互联网应用日益密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传统产业要升级,新兴业态也要产生。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秉承创新理念,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使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内涵、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立足“重大战略”,优化发展布局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也进入到优化布局的关键环节。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是“全国摊大饼”,而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别对待。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又要注重统筹城乡,使文化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黏合剂;还要注重扶贫攻坚,使文化产业成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一带一路”建设,要使不同民族文化“交而通”,让各国都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共鸣。经济上的互利是暂时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万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要缓解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被吸纳大于被辐射,城市间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因此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上,要克服这个问题。4月1日公布“雄安新区”,目的就是要转移部分产业,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区域协同发展的“二八效应”。这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范本。因此,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在宏观上完善顶层设计,在实际操作上把握区域协同的内在机理。

  (三)完善体系建设,释放市场活力

  针对“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工程”和“四大体系”。为此,《规划》也指出要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单独作为一节着重谋篇。“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要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建设。

  在市场主体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增添文化市场活力,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方面,一方面,分别加强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使各部分都能够“合理搭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打通生产和销售市场,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在发展机制,避免文化产业体系“肠梗阻”现象的发生。此外,在释放市场活力方面,《规划》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与文化市场结合的新方式。

  (四)扩大有效供给,引导文化消费

  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于扩大有效供给。《规划》强调“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给主体的结构问题是关键问题,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以“文化+”“互联网+”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拓宽文化产业业态。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尤其是网络直播表演市场,同比增长209.3%。因此在供给方面,要适应网络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增加网络及相关产品的有效供给。除此之外,在要素方面,还需要创新人才供给、提升科技供给、优化资本供给、加强长期规划供给、增加面向全球的资源供给。

  在引导文化消费方面,《规划》强调“适应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反哺和支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消费项目的拓展和创新;另一方面,释放文化消费需求,建立文化消费长效机制。通过文化品牌活动等一系列项目的大力开展,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文化消费氛围。为此,《规划》提出实施“促进文化消费计划”,在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对建立起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作出有益探索。

  (五)振兴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的文化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自2017年以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相继出台,见证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发展程度稳步提升。《规划》从多重角度致力于传统文化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支持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精品佳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规划》在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层面更强调用数字化的现代手段弘扬传统文化,鼓励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跨界融合,通过网络传播手段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规划》更以开放的视野注重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扩大传统文化的有效供给,使传统文化渗入到寻常百姓家。

  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新保障

  (一)加强法治:让文化有法可依

  文化立法是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文化部“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到《规划》中的“推进法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更加清晰规范。2016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的相继出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也将陆续制定颁布《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

  随着这些法律的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必将得以优化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伞,也必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然而法律的制定只是文化法治建设的开始,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监管问题不容忽视。《规划》指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制度。加强互联网文化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文化立法应与时代接轨,不断解决新形势下文化发展难题,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标准:让统计有迹可循

  文化产业统计是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的重要依据,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统计的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统计不健全、文化产业指标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不系统等不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规划》指出要“加强统计应用”,优化文化产业数据的统计标准和分类标准,使文化产业统计更为精准可靠,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自2012年文化产业分类发展到今天,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不断催生新兴业态,原有的分类标准已然不能适应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更新迫在眉睫。此外,文化产业行业标准缺失也阻碍了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规划》指出“加快文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文化行业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应用水平,构建文化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三)释放红利:让发展更有动力

  相较于《“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规划》的保障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政府、经济、土地、人才等方面都释放了红利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使政策红利用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刀刃上。

  第一,在“双创”的背景下,政府层面除了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外,更将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第二,在经济层面争取文化产业的专项基金,通过经济手段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第三,在土地方面指出对文化用地采取相应的优惠支持福利;第四,此次《规划》着重指出要“强化人才支撑,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文化金融等人才为重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之大、福利之多,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四)创新治理:让运行更有效率

  完善的文化管理治理体制能够大大增强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与“十二五”时期的“规范文化市场和文化体制改革”不同的是,此次《规划》中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管理治理”。《规划》指出,要“深化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产业领域行业组织建设。”

  由此可见,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仍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将不断放宽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性;第二,在文化文物单位上支持市场化运作,强调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第三,行业组织的影响作用在未来将不断扩大,通过行业组织规范优化文化企业,用行业组织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将更加普遍。

  “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已经过去,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文化发展经历了从大步向前到理性回归的过程,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仍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规划》的引领下,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区域间的界限将渐趋模糊,文化将在大融合的背景下描绘出更为精彩的蓝图。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