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京开幕 大会首次登陆非西方国家
金秋的北京喜迎八方来客,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史学者在钓鱼台国宾馆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园林式建筑里团聚。2016年9月16日,由国际艺术史学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于金秋时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郝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Ulrich Grossman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主办单位代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主持了开幕式。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国际艺术史学会学术秘书长Thierry Dufrêne,国际艺术史学会行政秘书长Peter J. Schneemann,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院长助理王晓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高士明,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王博,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等各界领导、专家,与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专家与学者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自1873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3届。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机构国际艺术史学会(简称CIHA)与每届大会的主办国联合组织,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因此每一届会议都得到各主办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中国艺术史学会筹委会多年的努力,第34届(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该学术大会第一次在亚洲和非西方国家举办。此次大会将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让世界通过艺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秉承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新文明观”,本届大会致力于传递包容的声音,倡导交流的理念,强调共享的价值,这必将启发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考量人类艺术发展的路径,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规律,用历史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为人类建造未来世界的图景。郝平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支持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艺术史领域的高水平合作,为共同推进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而努力。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本次世界艺术史大会被视为北京大学筹备2018年120周年校庆的第一个重大活动。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素有重视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就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宝贵传统。近年来,在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等院系中形成了艺术史研究的交叉态势。自1986年以来,北京大学还负责“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并主持编辑《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从学术角度同步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将利用这次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加强艺术史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
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班贝格大学艺术史系教授Georg Ulrich Grossmann随后致辞。Grossmann介绍说,这次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一次在此“非西方”国家召开,也是第一次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受到欧洲影响的中国召开。他称赞了本次大会的主题“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在往年的大会进程中,也有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涉及到类似的议题。他以自己主攻的建筑艺术史为例,分析了在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和艺术史的多样化,以及在历史上现代,不同文明之间艺术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他认为,艺术和艺术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很期待在这样的主题下,和大家相互交流,打造艺术和艺术是交流的桥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转接学者的沟通。致辞最后,他对中国世界艺术史大会筹委会和各参会学者表示感谢。
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是世界艺术史界在中国举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也是中国艺术史学者和国外专家学者相互密切交流、相互切磋的学术平台。普遍性与差异性,是艺术史研究中最有兴味也是最迷人的课题,它涉及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环境学、遗传学等各种学科,它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无比丰富性和必需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重要史实和理论依据。中国艺术史有数千年悠久、连绵不断的历史,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从中受益。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它具有独特的位置。我们期待通过中外学者在这次大会上的学术研讨,不仅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能对世界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和中国艺术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今后世界美术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开幕式上,与会学者代表、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约翰·奥尼恩斯(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先生做了题为“‘气’之能量:艺术、世界与头脑”的演讲 。他引入了“气”和神经科学概念,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他以“气”和神经科学为理论框架,阐述了自己对于自古希腊、古代中国以来,至文艺复兴、现代艺术等中西、古今不同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历史的观察思考,提出“气”和神经科学将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创造者和观看者的活动,更好地理解艺术史。
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发表题为“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与文化语境”的演讲,他指出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Terms”(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这样的主题反映了艺术史研究的进展,也体现了文化的关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而不同”的理念,回应了全球文化语境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012份,从中选择并确认参会的发言人逾290人,分别来自世界各地43个国家和地区。从9月16日起,大会将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持续进行21个分会场的专题会议。本次大会将于9月20日闭幕。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