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 为文化自信“筑基铺路”

2016-07-2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收藏

“像音像”为文化自信“筑基铺路”

  近日,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透露,委员会由尚长荣、叶少兰、季国平、裴艳玲、李维康、刘长瑜等30 位京剧艺术家及戏曲理论专家组成,尚长荣担任委员会主任,叶少兰、季国平担任副主任。作为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此次的推进动作,对促进京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漠苏武》(图片来源:国家京剧院官网)

  京剧的未来在哪里?毫无疑问,依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在对京剧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而“像音像”工程,正是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的基础性工程。据了解,该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不仅能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群众观赏,而且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从而促进京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从其加工制作的过程不难看出,传统的京剧艺术借助了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从而让一些经典剧目更加长久地葆有其魅力,发挥其作用。

  或许,我们中的不少人依稀记得,扩音机、录音机时代,一张京剧主题的唱片、一盒京剧主题的磁带“东家借、西家传”,“转了又转”“放了再放”,成了一代人永恒的集体记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则为承载新的“永恒记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有效的平台。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我们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将传统文化的根脉留住,让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民族的血液中永远流淌。古老的京剧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也理应在人们的“永 恒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说,“像音像”工程就是为文化自信“筑基铺路”,它必将有助于唤醒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大自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