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现象,22日上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据民政部统计,近30年来,仅伴随基层行政区划和建制村调整,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村名称被废弃。同时,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的保护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消失,部分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甚至存在“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情况,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此,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我国地名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部署,紧密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和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准确把握任务要求,抓紧组织实施。要在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严格依法行政、立足传承保护、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避免形成地名更名之风,厚植地名文化,形成地名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据悉,此次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从2016年2月开始至2017年6月结束,分为动员部署、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总结验收五阶段。其中,清理整改工作原则上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