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实现精神文化生活小康”“文化供给侧改革要关注消费需求”……2016年两会在为“十三五”谋篇布局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提出诸多具体的要求。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围绕促进文化民生、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利于四川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明确了未来四川文化事业改革的着力点,勾勒出四川文化发展的路线图。
扶贫攻坚,
把更多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
面对崭新的“十三五”,文化小康怎样实现?各级文化部门将如何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两会期间,郑晓幸建议将“文化惠民扶贫行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重点专项规划和国家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此外,实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对未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整合基层分散的公共文化资源,为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实现固定设施与流动设施、数字设施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有效覆盖。
“四川在文化发展建设中有三大短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精准扶贫。”郑晓幸说。据了解,近几年,四川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力度很大,投入也很大,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已经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设施、平台,特别是利用灾后文化重建的机会对空间布局进行了大力投入,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相对完整。但是相比较而言,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标准化上,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与城市相差比较大,特别是基本文化设施、基本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早在2015年10月,四川便出台了《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为未来5年四川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和重点工作措施。今年2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17个扶贫专项2016年工作计划》。作为四川省“十三五”首个脱贫攻坚“操作手册”年度计划,文化惠民专项扶贫更是与省内其他精准脱贫工作同步,围绕四川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工程。郑晓幸透露,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重点把更多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这也是四川下一步文化工作的重点、需要突破的难点。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要“送”更要“种”
随着今年两会落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其中,也包括公共文化建设。
“人民群众一方面缺文化,另一方面大量投进去的文化产生不了效能。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不喜欢。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文化的需求差异。因此,‘送文化’一定要根据不同文化需求来进行。”郑晓幸表示,“十三五”期间,四川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用反弹琵琶的方式,针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特殊需求”,改造四川文化的“供给侧”,让供给更加适应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
郑晓幸认为,公共文化首先要把各类分散的文化资源聚集在一起。对贫困地区来讲,要把固态的文化设施,如传统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综合起来,还得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科技等各类文化资源综合起来,形成集合效应,为老百姓提供更方便、更丰富的服务。比如,四川推进的美丽幸福新村建设,其中有一项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就是这样做的。其次,要把城市文化资源通过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与原有的设施整合,三管齐下,让有限的文化资源更多地服务于贫困地区群众。第三,关键是要加大力度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包括培育文化志愿者。要使一个地方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起来,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一定要依靠当地的文化爱好者、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化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四川制定了完整的培养计划,实施文化扶贫、人才扶贫计划,从省、市抽调了一批文化工作者,分期分批进村驻社,帮助各地培植本土文化,扶持文化产业。通过这些方式来把文化“种”下去,落到实处。
发展文化产业,
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据了解,2015年,四川省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比重接近4%;成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是四川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郑晓幸在两会期间透露,要实现这场升级跳,四川将借助“文化+”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郑晓幸表示,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品牌逐渐树立,特色和亮点逐步显现,但是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半径小、影响力和覆盖面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十三五”期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重点是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产业带,同时把重点项目做强、做大,形成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
目前,虽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也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核心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没有原始积累的过程,所以缺资金,也缺创意。“我们调研中发现资源也有,交通条件也在改善,非遗传承人也在那里,但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动力不足。”基于此,郑晓幸建议国家建立专项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