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文艺繁荣的四个关键

2015-09-28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宗波 收藏

  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想担负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必须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文艺工作者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李福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最根本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艺术家,在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需谨记的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谈到“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并指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也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回顾文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至今仍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艺术经典,都是来源于生活、以人民为主体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等,创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会创作出真实、生动的文艺作品,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也只有那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爱戴,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伟大艺术家。

  习近平曾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只有明确了这个宗旨,文艺创作才能真正实现“双为”方向,文艺工作者才会有的放矢,不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轨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正确的思想阵地

  文艺工作者要坚守正确的思想阵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主要目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来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时代性的意义。”习近平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尤其面对市场经济中各种诱惑和挑战,文艺工作者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随波逐流,不趋时媚俗,不做市场的奴隶,对一切有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象,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和批判,努力在全社会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通过作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凝聚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内核。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把握的关键是,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今天,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需要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前进的号手,以具有中国精神的作品凝聚力量,展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习近平在论述中国梦时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传承和弘扬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审美追求的作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积极创新,开拓文艺的新天地

  文艺要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艺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文艺能够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的保证。习近平曾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他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世纪新阶段,文艺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这种创新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传达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形式上的创新,也包括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伴随着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微小说、微电影的出现都是结合网络时代做出的艺术形式上的调整。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成为时代的课题。内容上,新时代、新生活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新的艺术视角反映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气象、新生活的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对文化新形势有新的认识、体验、理解、把握,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融入文艺创新中去。

  文艺的创新还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的精髓通过文艺的创新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同样,在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基础上的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可以让我国的文艺事业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在新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 作者:宗波,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