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开创文艺事业新常态

2015-09-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太阳 收藏

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开创文艺事业新常态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3周年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文艺新纪元的里程碑,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经典文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73年来,《讲话》精神指引着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地发展创新,不断地求真务实。

  重温《讲话》精神,深切地感受到《讲话》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先进文化前进之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高度有了新的阐释,深刻地感受到它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之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愈加坚定、愈加清醒、愈加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愈加凸显。

  我们继承弘扬《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发扬党的文艺工作优良传统,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先进文化建设,奋力开创文艺事业新常态。

  今日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文艺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提醒我们文艺工作者也要正视当前文艺领域的动态,认清发展形势,正视文艺“新常态”,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昌盛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境界、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扎下根深入基层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今天,通讯更便捷了,交通更发达了,客观上为我们深入生活提供了更好更多的便利条件,但在主观上更容易陷入网上应有尽有,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的误区。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亲临创作的故事、情节、人物,才能如实反映经济社会进步的主流和本质,才是真实地再现和记录历史。相反,如果创作的作品是脱离群众的、片面的、极端的,那么所反映的历史就是残缺的、虚幻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会被历史所抛弃或遗忘。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经济建设的最前沿,深入到人民群众奋力开拓的生动实践中,在文艺创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到适合基层,为群众喜闻乐见。多做让基层群众真正得到文化实惠的事,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静下心精益求精出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现在,我们的文艺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有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艺术上还存在偏差,在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的生活积累掏空了还要硬写,靠猜测、靠编造进行创作;有的以市场为风向标,什么题材火就赶紧跟风,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有的缺乏深入生活的主动意识,不下辛苦掌握第一手材料,也不下基层采风创作;还有的急功近利,靠取巧,企望一夜成名的创作动机,这些都注定成不了艺术家。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水平;文艺工作者要长期坚守文化追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我,忍得住清贫,日积月累,不离不弃,才能凝结成可以被历史检验的功名;文艺工作者要用平实的心态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劲、终生追求的韧劲、脚踏实地的干劲,惟如此,才能在匆匆的前行中留下履痕。

  三、沉下去潜心实践求创新

  文艺创作的魅力在于创新,文艺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文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但同时,文艺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为迎合市场而产生的只追求纯感官娱乐的作品。有的作品存在着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关注自己的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等问题,这使得我们的文艺作品缺失了应有的生命力。那些哗众取宠、封建的、违背社会道德的、以“审丑”博得眼球的假文艺既缺乏人性关怀,又缺乏文明进步,必将被历史和时代所抛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艺创新亦是文艺繁荣发展的灵魂。文艺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独具魅力的载体,对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新的文艺时代的来临,对文艺作品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继往开来,发扬创新精神,发扬自身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进行创新,以健康的积极的创新心态投入到文艺创作中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文艺工作者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才谈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文艺创新;文艺工作者要积极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创造性,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欲于创意,不断推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留传久远的精神产品,催生新的文艺样式,呈现独树一帜的精神成果。

  四、俯下身攀登高峰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形态愈发多样化,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文化领域的变革也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中,人们的文艺价值取向多元并存,也会出现文艺作品乱象丛生的情况。有的文艺作品以金钱至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价值混乱、底线失守,不惜花钱买赞扬、搞炒作,把人民的需求抛在脑后,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这都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和免疫力,要努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影响,克服当今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中表现出的某些非理性化、回避崇高、一味媚俗甚至畸形变态的不良倾向;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戒除浮躁、浮浅、浮华现象,用艺术的手法、创作的技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渗透于我们的文艺作品之中;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反映时代与记录历史的使命担当,始终秉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读者和观众负责、对青少年负责、对自身名节负责的创作态度,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实现人品与艺品的统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