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积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2021年3月22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西省文联等在江西赣州举办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回顾总结百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共同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本期刊发部分与会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时代和人民呼唤新的红色文艺经典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艺经典凝结着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红色文艺经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有机结合,开掘深刻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兼容并蓄、返本开新。新征程呼唤新经典,应坚定文化自信,把握艺术规律,传承革命精神,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经典,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 键 词:红色文艺 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自信 文艺理论
文艺是社会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灯火,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最能反映和引领时代的风气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要求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明确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强调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携手共进,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社会之先声,创作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历久弥新的经典艺术形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标识,发挥了激励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书写历史伟业的重要作用。
一、礼敬红色文艺经典
红色文艺经典的出现及其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红色文艺经典在记录和反映我们党百年风雨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光明前景方面功不可没,在党的百年文艺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
●(一)红色文艺经典凝结着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是我们党的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党自创立、生存到不断发展、壮大,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再到今天成为在全球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七十多年、拥有九千一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历来把文艺视为党和国家整体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在我们党的早期,文艺就是革命工作的重要内容,红色就是党的文艺工作的鲜明底色。党的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等对文艺的本质、作用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论述,1930年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口号,对民族革命和社会运动发挥的重大引领作用不可估量。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中的一部分”,“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后,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党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与时俱进制定和调整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引领和推动着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道路方向、使命任务和历史责任。回首历史,红色文艺经典作为党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所创造积累的独特文艺形态, 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同党的发展历程、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直至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艺虽然呈现出不同样式风貌,但始终在文艺事业全局中处于突出位置,拥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成果和审美结晶,在百年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矗立起一座座壮丽巍峨的文艺丰碑。
●(二)红色文艺经典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
文艺作品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100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浴血牺牲、无私奉献,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文艺工作者这一支手中拿笔的队伍,将目光聚焦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时期和重要场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样式和艺术创造,表现不同历史时期各条战线上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塑造了许多真实、鲜活、感人的共产党人形象,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了我们党的曲折历程和苦难辉煌。可以说,百年红色文艺经典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的凝结和缩影,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群先进分子的思想品格、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艺术呈现,彰显着党的性质宗旨,传递着信仰之光,燃烧着理想之火,成为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和精神写照,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赤子情怀。
●(三)红色文艺经典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艺经典伴随并滋养着一代代人健康成长,一部经典就是一段历史,一部经典就是一段记忆,一部经典就是一股力量,一部经典就是一笔财富。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记录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反抗外来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英勇斗争,记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实践,呈现了改革开放江河奔流的生动气象,热情讴歌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民族觉醒的号角、革命动员的利器、社会良知的代表、时代精神的火炬,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恢弘史诗和壮美画卷。红色文艺经典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召和教育功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媒介进行润物无声的传播和颂扬,广受不同代际人们的欢迎,其中所传扬的爱国主义情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和共同价值追求,也必将构筑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的精神动力。
●(四)红色文艺经典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红色文艺经典的作用和影响不仅局限在国内,也不仅局限于革命战争年代,而是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情感、树立中国形象,塑造了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别具一格的审美风范,成为再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改造旧世界、追求新生活的中国精神的艺术写照和中华民族以自信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符号。比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首乐曲在影片诞生后立即在广大中国民众中传唱开来,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用中英文双语演唱这首歌曲,引发了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歌剧《白毛女》就在许多国家巡演,深深打动了无数国外观众的心。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根据电影《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公演,并于1958年来华演出,成为中外文艺史上、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令人难以忘怀。红色文艺经典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属于中国,也必将属于世界,抚今追昔、慎终追远,已经并将继续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红色文艺经典的特点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容,弘扬了人类的真善美,帮助人们找到了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必须也必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文艺经典在今天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不因时间流逝而过时,不因岁月更替而褪色,依然在时代发展的艺术长河里熠熠生辉。究其根本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上,坚持开掘深刻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中国的精神力量。
红色代表着火热、激情、斗志,是革命的颜色、正义的颜色,也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成色。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红色文艺经典魅力长存,根本在于其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艺经典都蕴含和展现着丰富、充沛、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塑造感人肺腑的光辉人物形象,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歌谣万万千, 一人唱过万人传”,在江西苏区, 红色歌谣的广泛传唱,起到了政治动员、文化革命、价值引领的独特作用。音乐家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用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刻苦难的人们”,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血和泪、爱与恨,歌唱母亲河两岸儿女的勤劳勇敢,成为一部激励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奋进史诗。从经典作品《林海雪原》《烈火金钢》《小兵张嘎》《地道战》中军民一心、与敌人斗智斗勇,《上甘岭》《董存瑞》《铁道游击队》中英雄儿女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红岩》《党的女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共产党人经受生死挑战、信仰考验,再到近年来《战狼》《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作品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和奋斗精神,红色文艺经典作品所传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唤起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对高远理想的向往、对坚定信仰的渴望,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生活之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张力和精神震撼力,因而具有了直抵人心、温润心灵的力量。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二)在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创作的方式方法,从来都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写给鲁迅艺术学院的题词中就将二者相提并论:“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是红色文艺的光荣传统,也是红色经典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文艺大师正是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前进的步伐、揭示存在的问题;又以浪漫主义情怀推动社会的变革、促进民族的进步。《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经典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激情构思谱写人民生活与心声,同时又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塑造人、激励人。路遥《平凡的世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有机结合、相互统一的典范,既生动描绘了主人公执着奋斗的信念,也充分展示了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红色经典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力量,与它们所塑造的真实生动的现实生活形象及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联。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将慷慨悲壮、高昂激越的故事内化于富有人性化、生活化的情感互动、生活细节、场景展示之中,赋予浪漫精神以理性思考和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使红色文艺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了歌颂光明、抒发理想、引领方向、鼓舞人民前进的重要作用。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海报
●(三)在文艺创作的根本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表现服务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也是评判文艺作品合格不合格的最终评判者和鉴赏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和国家文艺事业的价值支点,为人民画像、立传、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和光荣。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是红色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创作方向。革命战争年代,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时光飞逝,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首红歌,无论是《十送红军》《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还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词曲简洁凝练、流畅优美、广为传唱,因为它们大多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娱乐之中,是艺术家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创造。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编成新书唱新人,身背三弦串陕北”,毛泽东同志邀请他到延安窑洞说书,看到他的三弦旧了,对他说:“等全国解放了,给你买一把新三弦。”音乐家阎肃为了创作经典歌剧《江姐》,在重庆渣滓洞双手反铐、戴上脚镣,吃牢饭、睡发霉的草席,度过了整整七天七夜,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作品才能更加真切地抒写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打动自己的同时更感动了观众。音乐家傅庚辰为了写好《地道战》,亲自去冉庄钻地道体验生活,他深情地说,“作曲家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就是旋律,民族化的旋律群众容易接受,要想接近群众,必须深入实践。”红色文艺经典扎根祖国广袤的大地,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生动展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因而才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深厚群众基础。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