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编者按: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担当精神,主动投身抗疫主题文艺创作实践,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新作力作。本刊约请多位专家学者,对年度文艺发展状况进行盘点,总结成绩,剖析不足,以期引领创作、推出精品,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2020电视剧:勇担文化重任 吹响时代号角
内容摘要:2020年,中国电视剧继续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以献礼剧、抗美援朝剧、扶贫剧、抗疫剧等为代表的重大现实、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引领了电视剧发展的潮流。电视剧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的价值功能凸显,都市生活剧、青春剧、谍战剧、古装剧等文本类型在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表现风格上都出现了一些堪称优秀的艺术作品,基本满足了观众多层次的需求。从整体上看,电视剧艺术创新思维显著,对未来电视剧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
关 键 词:扶贫剧 抗疫剧 献礼剧 主旋律 2020电视剧 电视剧评论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节奏,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盘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观众对2020年电视剧的关注点,感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态势,厘清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凸显电视剧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的价值功能的开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作概况及文化导向
1.播出概况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简称“广电总局”)2020年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数据来看,前11个月备案的电视剧共有631部、21845集。其中当代题材437部、14781集,分别占比69.3%(部)、67.7%(集);现代题材22部、828集,分别占比3.4%(部)、3.8%(集);近代题材106部、3526集,分别占比16.8%(部)、16.1%(集);古代题材56部、2320集,分别占比8.9%(部)、10.6%(集);重大题材10部、390集,分别占比1.6%(部)、1.8%(集)。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在电视剧创作中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位置,盖因题材有量级分类的缘故,况且时代风貌的呈现、新时代扶贫奔小康成就的高扬,都离不开“当代”的书写。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上榜的30部献礼剧和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86部展播剧相继面世后,2020年广电总局又推出了22部扶贫攻坚剧。自2017年以来,政府部门逐步加大了对电视剧的调控力度,主动深入到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前沿,组织协调电视剧的创作、播出,电视剧领域的文化生态得到显著改观,“三重”题材领域出现了一些堪称优秀的艺术作品,电视剧总体艺术质量得到提升,宏观调控带来了电视剧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从2020年电视剧的主要文本类型来看,出现了以《在一起》《最美逆行者》为代表的抗疫电视剧;以《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花繁叶茂》《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爱在青山绿水间》《遍地书香》《我的金山银山》《枫叶红了》《最美的乡村》《石头开花》为代表的扶贫攻坚剧;以《破局1950》《战火熔炉》《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谷文昌》《新世界》为代表的革命历史电视剧;也有《胜算》《密战无声》《隐秘而伟大》等悬疑谍战色彩的现代剧;还有一些反映当代都市生活和都市青春的电视剧,如《下一站是幸福》《安家》《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装台》《平凡的荣耀》《亲爱的自己》《冰糖炖雪梨》《以家人之名》《风犬少年的天空》;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如《清平乐》《燕云台》《大秦赋》;还有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为代表的悬疑网络剧和以《三生三世枕上书》《传闻中的陈芊芊》为代表的古装网络剧也是风生水起,话题热度不减。这些类型的电视剧基本满足了当下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电视剧题材的“重点”导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重视文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电视剧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主要样式之一,人民关注度之密切、文化传播力之巨大、社会影响力之广泛,自不待言。2020年,“三重”题材主要体现在抗疫剧、扶贫剧与抗美援朝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这些文本类型中的优秀之作,传达了新时代电视剧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出新的美学样态。
首先,2020年的电视剧丰富了观众对于“重大题材”的理解。何谓题材“重大”?当代文艺对于“重大”的理解和认识,一般从社会生活空间和社会历史时间两个维度上来理解,洪子诚在探讨新中国文学题材问题时,把题材问题纳入到“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来看待,对于大题材、小题材以及题材的分类和等级有较为明确的区分。2020年,抗疫无疑是生活中的大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客观呈现中国抗疫对人类的贡献,回应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各种尖锐刺耳的声音,歌颂那些舍身忘死、奋不顾身在一线与死神和病魔较量的抗疫英雄,为他们树碑立传,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这是题材关切的社会生活问题之“重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题材之“重大”,还包容了“日常”生活之探讨,抗疫题材较好地说明了“重大”与“日常”之间可能的关联。无论是《在一起》,还是《最美逆行者》,它们所呈现的生活大多是普通人的所作所为、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普通人的人生在电视剧艺术中作为“重大现实”题材予以表现,是有别于以往重大题材的人物表现风格的。以抗疫电视剧《在一起》为例,这部20集系列电视剧,讲述了疫情期间十个单元的故事:“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其中,艺术家用心塑造的人物是医院的医生护士、卫健委专家、普通患者、外卖小哥、工厂老板、社区负责人等。电视剧用凡人的生活诠释“重大”,包含了对新时代社会历史的新的认识,包含了对人民主体性的新的理解。
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最美逆行者》(来源:“CCTV电视剧”微信号) 其次,抗美援朝电视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一的文本类型,它的“重大”无需赘言。只是历时70年后,如何从更高的文化视野看待这场反抗霸权、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需要艺术家站在当代新的思想高度上予以表现。2020年与观众见面的几部抗美援朝电视剧,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广泛的同类题材作品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是特别重视将艺术表现的视角转为对战争中普通志愿军形象的塑造。这种视角的转换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其实是有难度和风险的,电视剧艺术家们试图以志愿军战士的群像叙事修补个人英雄叙事,以更为宽阔的人类文化视野展开对这场战争的当代叙事,以此丰富和提升人们对于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电视剧《战火熔炉》中主要人物赵和的身份曾经是国民党战俘,对于其所在的四连来说,赵和就是唐大成、陈天放、苗全禄、王保全等老兵曾经的敌人,这种身份的志愿军战士在此前抗美援朝电视剧中是不曾出现或有意回避的。《战火熔炉》主要通过对抗美援朝枪林弹雨中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描述,表现了让赵和认识人民军队的伟大、人类正义精神力量的强大的过程。普通士兵和重大历史的关联在电视剧艺术中呈现出鲜活的质感。 电视剧《战火熔炉》海报 此外,2020年,能够呈现“重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当属扶贫剧。《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刻画的村干部形象赵百川是丹霞村党支部书记,他精明强干,具有军人气质,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骨子里依然守旧,而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夏宝生为人和善,但同样有传统守旧、老练圆滑的一面;《绿水青山带笑颜》主要讲述的是许晗、杜笑语、沈欢歌、郑菲等一群年轻人返乡创业、帮扶落后的贫困农民实现小康的故事;《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讲述的是大学生村官窦豆从一个毫无农村生活与工作经验的宣传部小科员,成长为沙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经历;《遍地书香》写的是文化扶贫的故事;还有诸如《我的金山银山》《枫叶红了》《最美的乡村》《石头开花》等扶贫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是践行党中央“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政策的党员干部形象的再现。客观上讲,这类形象大多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村党员干部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除了依然强调“模范”叙事外,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给予了这些角色“能人”叙事的新内涵。当然,与较为经典的《创业史》《焦裕禄》有关新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本质叙事相比,扶贫剧的农村叙事还停留在讲述“脱贫”的手段和方法方面,如何表现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扶贫对象或所谓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是艺术创作者需要进一步着力探索的课题。 电视剧《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剧照 二、主要文本类型及特征 1.抗疫剧:“艺术求真”与纪实风格 2020年电视剧在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上同时用力,“三重”电视剧呈现出显著的艺术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纪实风格的电视剧曾经产生过较大的艺术反响。出现在电视剧艺术领域中的纪实性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生活的方式,是艺术家依据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对生活事实的艺术表现,是以反映真实生活为目的,以生活本身发展的时空结构为依据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客观性叙事。应该说,自中国电视剧诞生以来,就有将艺术与新闻相结合的纪实传统,纪实性叙事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叙事方式。我国电视剧初创时期(1958—1966),如《党救活了他》《焦裕禄》等,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电视剧,就是早期的时代报道剧。2020年成绩突出的“三重”题材剧,大多呈现出较为浓厚的纪实风格。抗疫电视剧《在一起》被作为“时代报道剧”的艺术样态呈现;《石头开花》等扶贫剧大多以当地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是有历史真实的基本尺度和艺术创作的红线。强调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紧密关系,是2020年电视剧做出的重要美学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深度回归,纪实与虚构作为追求艺术真实的两种手法对于推进电视剧的艺术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电视剧《在一起》片段 由此也涉及到“生活的戏剧化”与“戏剧的生活化”这一关乎主旋律审美表达的美学课题。现实主义艺术对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实质上是一个生活戏剧化的过程,经过戏剧化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但戏剧的生活化却要求艺术家从生活中寻找戏剧的元素,让电视剧艺术具有生活的质感和生活真实的底色。“《在一起》的创作以纪实为基础,在情节、细节、人物的丰厚生动上所下的功夫也是该剧能走进人心、征服观众的重要原因。抗疫中原本就有着比日常生活更多的危机与考验,充满着出人意料的转折与变化,这些都为纪实类剧的戏剧性提供了坚实可信的生活基础。”2020年的抗疫剧来自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重大的社会生活题材,而题材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纪实风格电视剧取材的尺度和重要影响因素。《在一起》之所以被当作“时代报道剧”,其创作的动机和策略自然是要选取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话题热度高的新闻事件,用新闻和生活的关系有限度地取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来进行艺术创作,强调突发事件和重大题材对复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社会、思考社会。电视剧在抗疫题材上所具有的“报道”特征,体现了艺术“求真”中新闻性真实的诉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家并没有落入“过度的戏剧化”通病,他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戏剧元素,出于对电视剧戏剧性的强调,讲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回避生活的矛盾,创作出了像《在一起》这类无愧于时代的具有较高精神价值含量的作品。 2.扶贫剧:轻喜剧化的表达 电视剧《遍地书香》剧照 论及2020年的农村扶贫剧,重大现实题材的喜剧化表达往往作为艺术创作成功的经验被提及。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求用“正剧”表达不同,也与抗疫剧中客观存在生命的消失、病痛的折磨以及生离死别所具有的悲剧性因素不同,扶贫剧所表达的党和政府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题总体上是社会生活中令人欢欣鼓舞的事件。对此,到底是以正剧的风格呈现还是以喜剧的风格表达,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探讨“庄重主题的喜剧化表达”时,赵彤指出,“就目前已播出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来看,几乎一致性地采用了轻喜剧或喜剧化的叙事方式。在这种风格下,尖锐的矛盾淡化成了误会、误解,复杂的关系转化成巧合,角色大多扁平化,积累多年的困局在一谈一酒、一朝一夕中被简单化解。这种‘风格套路化’可以颐众,但无法感人。喜剧风格的脱贫攻坚题材剧是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达于正道、明于正理、通于正气,更需要正剧。”无独有偶,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研讨会(点击查看)上,王一川提出了当前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以喜为正”的观点,王一川认为,“就主人公形象策划和整体美学氛围来看,《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一群普通小人物或有缺点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令人捧腹的趣事。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感受到了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呈现出一种喜剧风格。”在扶贫剧《绿水青山带笑颜》《遍地书香》等作品中担纲主角的演员有许多是观众熟悉的喜剧演员。《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范明(饰沈学步)、刘流(饰杜盛楼),《遍地书香》中的来喜(饰刘世成)等,都是演艺界知名的喜剧演员。电视剧艺术家用自己熟悉擅长的风格来表现生活,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自觉”,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喜剧观念,对喜剧的认识古今不同、中西有别。这类题材的主要问题在于扶贫剧涉及对扶贫主体的精神认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喜剧浸润在后现代“解构”与“搞笑”的娱乐氛围中,对于“笑”的认识已经找不到像《围城》那样对“笑”的人性深度的感悟和理解,也失却了像老舍那种“含泪的笑”所蕴含的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当下诸多电视剧浅层的“笑”取代了经典叙事带来的艺术“快感”。观众需要笑声,人民需要娱乐,如果电视扶贫剧都能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那样在表现主旋律上“喜中带泪”感动观众,服务于主题,固然皆大欢喜。但如果我们观众的笑声所带来的艺术欣赏的效果导向消解了扶贫的严肃性,甚至对扶贫话题隔靴搔痒、若即若离,那么就不利于对扶贫主题思想蕴含的挖掘,也与新时代现实生活中扶贫攻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背离。如果扶贫剧不是去探究“贫”的社会历史原因,而是出于对戏剧性的强调,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心智扶贫等进行概念化的处理,主题先行,人为地编凑出一些农村生活的矛盾,让其成为“笑谈”,甚至过多地设置年轻扶贫干部的爱情故事,将都市的爱情模式“转战”到农村生活当中,那么损害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还有损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的时代精神表达。 3.都市剧:从“漂浮”到“安身立命” 都市生活剧是一个话题相对集中的文本类型。此前的都市生活剧主要集中在对都市新的社会伦理和道德重建的探讨,主题大多是都市情感的探询和爱情婚姻的追求,当然也不乏漂泊者群落远离故乡、留在都市奋斗的剪影。近两年,都市剧与职场生态的表现联系更为紧密。对现代职场各种问题的讨论,对职场道德、职场心态的演绎,对现代职场的价值和意义的发掘,丰富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现代诠释。2020年,《安家》《三十而已》《装台》都是这方面内容表达的代表作品。《安家》设定的职场是房屋中介公司,人物则以现代都市女性房似锦为主角。电视剧采用较为流行的单元化叙事结构,由房似锦等中介公司的职员贯穿现代都市各类人物的日常生活,既是一部有关买卖房屋指南的生活“教科书”,也是现代都市“家”文化的现代集锦。电视剧以“安家”为主题,涉及的都市人物包含有博士生夫妇、包子铺老夫妻、卖洋房的上海老夫妇等。随着现代都市房价的飙升,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房子问题成为都市生活关注的热点话题,《安家》将都市各色人等的生活放到“房子”里来讨论,凸显了当下“家”以及“家”所凝聚的伦理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的功能。不同于此前出现的“漂泊”话题,以及“漂”对于现代主体建构中的浮躁情绪和抛入感的表现,同时也与“奋斗”话题有别,“安身立命”之于“安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较为逼真的现实感。“如何让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里‘安适其位’‘适得其所’、安居乐业,正是我们为‘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作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所在。”电视剧《三十而已》的命名大略是《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的现代“演绎”,将“三十而立”改写为“三十而已”,有“不以为然”、反其意而用之的意味。作为古代和近现代男权社会男性人生状态的评价,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立”,在当代话语体系中,充实了立德、立身、立业、立家等内涵。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中的“三十而立”,也包含有显著的成家立业的传统含义。电视剧《三十而已》针对的表现对象是上海大都市里的女性,电视剧用三位女性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的三种婚恋状态诠释了创作者对现代都市婚姻的观察。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无非是蕴含了“三十而立”这一特殊年龄人生困境的表现与成败得失的思索。还有2020年末播出的《装台》,被称为还原生活、直面苦难的都市生活剧,显示出2020年都市生活剧对“向下”沉潜的生活本质的探索以及对都市生活形而下“实在”的艺术追求。 电视剧《装台》片段 4.青春成长剧:梦想和时代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影视作品应该表现怎样的青春,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青春,是电视剧制作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然而量产的青春校园剧因其单一的故事、浮夸的爱情、扭曲的三观,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近些年随着《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关照现实、风格清新的青春成长类影视剧的热播,青春题材的剧作开始以现实主义精神切实关照当代青年的情感生活。2020年第一季度播出的《冰糖炖雪梨》聚焦“冰上运动”,彰显了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速滑少女”棠雪在历经挫折后,不忘初心,重返赛场;“冰球男神”黎语冰在偶像力量的感召下,为梦想拼搏,永不言弃;“花滑男神”喻言在彷徨后重新找回自我;作品用这些青春形象阐释“梦想本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以此道出了青春的真谛。而当青春成长和体育竞技碰撞在一起时,又擦出更绚丽夺目的火花。2019年,《陪你到世界之巅》《全职高手》等同类电子竞技题材的青春剧,已经开始关注当代青年群体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将爱情的美好、友情的珍贵、奋斗的热血交融在一起,改变了以往青春题材剧的题材格局。而《冰糖炖雪梨》在此基础上,更是抓住了2022年即将在中国举办冬奥会这一时代话题,在剧中展示了短道速滑、冰球、花样滑冰三种冰上体育项目,让观众体会到冰雪运动的魅力。《冰糖炖雪梨》以“追梦人”为缩影,将“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传递出来,鼓励更多年轻人在时代号召下,努力追寻梦想、实现自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电视剧《冰糖炖雪梨》剧照 2020年的青春剧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风犬少年的天空》。它的主线不是常见青春片的有关情爱的展开,而是以沉重的现实和飞扬的青春作为主要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电视剧以不同少年的不同成长作为主线,在青春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同阶层的非常现实的对比,以及不同阶层在恋爱中的不同状态——有普通人的窘迫,有青少年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助,有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些都是之前的青春剧中较少体现的内容。导演张一白、编剧里则林直接在自己毕业的中学取景,这样的拍摄赋予了这部剧集更接地气的感觉。剧中,无论是重庆的解放碑,还是洪崖洞,以及反复出现的重庆小面,都使观剧的过程更有代入感、亲切感,摆脱了以往青春校园剧千篇一律的“塑料味儿”。青春题材影视剧面对的受众大多是青少年群体,他们需要肩负起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历史任务。因此,在内容上应当注重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也要以细腻的人文关怀关注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去悬浮化,反套路化,回归现实主义,用贴近现实的艺术精品激发年轻观众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5.古代历史剧:寻找传统文化精神 电视剧《清平乐》海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剧领域异彩纷呈,然而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的创作倾向也曾流行。这之中也出现了诸如《甄嬛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面向“江湖”、直奔“权谋”且带有现实意味的“古装剧”,古装历史剧与朝代文化的结合,为观众带来别样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消解着历史剧的历史精神。2020年4月,由正午阳光影业等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清平乐》,为我们重塑了一个有历史文化意蕴的复杂的宋仁宗,电视剧从他登基一直写到他治国治家,呈现了一幅较为恢弘的历史画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剧的宗旨之一,这个职责在电视剧中也大多由历史剧来承担。在《清平乐》中,出现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物,从范仲淹、欧阳修、晏殊,到张载、宋祁、司马光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其影响不言自明。电视剧《清平乐》利用视觉化方式,使得这些曾经引领我国文学和文化思想发展的大家,有了更为具体多面的呈现。《清平乐》犹如历史教科书般通过插花点茶、书法宋词、科举官选、街井市巷、美食果脯等时代生活样态的再现,将昔日宋代兴盛的景象,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承载较高审美艺术思想的宋朝文化铺设了一个施展的平台,让当代的观众能够有更多机会感受往昔的文化氛围。此外,《清平乐》并不局限于艺术的审美领域,而是积极努力将更多精力放到人的精神层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引领观众从文化欣赏进而升级到对文化以及人生的领悟。不过,作品在剧情推进、叙事节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清平乐》根据《孤城闭》小说改编而来,原著小说本来的主线是大宋公主与内侍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拍成电视剧后导演做了很大更改,改用宋仁宗的一生来讲述北宋时期官家与百官互相制衡、共同管理朝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的故事。剧方将宋仁宗设定为男一号,走历史正剧路线,立意当然不错,动机也够真诚,却忽略了电视剧的娱乐属性,将长达70集的作品变成一部“闷剧”。此外,历史上的宋仁宗性格具有多面性,仁爱宽厚、从善如流,却又多疑猜忌、优柔寡断、多情泛滥。而电视剧编剧在刻画人物时,却极力抹去或淡化仁宗性格上的瑕疵,力图塑造出一个无瑕君子。情节的发展需要真实的历史来支撑,对宋仁宗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提纯”,让观众在美化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游走,难以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2020年古装电视剧和古装网络剧中,还出现了偶像剧化和历史剧化两极分化的现象。前者如《三生三世枕上书》《传闻中的陈芊芊》等,这些剧目均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追捧,然因玄幻和穿越色彩浓重,使作品在文化含量和历史厚度上略显不足。后者如《清平乐》《燕云台》等以历史作为依托的剧目,由于叙述上的白描化等原因,没有赢得预期的观众和口碑。如何将大气磅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兼顾电视剧的观赏性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提升,是当下古装剧面临的实际问题。 电视剧《琅琊榜》剧照 6.悬疑剧:“沉浸式”的体验 网剧《隐秘的角落》剧照 2020年,带有悬疑谍战色彩的电视剧依然是众多电视剧类型中的亮点。随着网台互动播出方式的成熟,加上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对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的规范,网络剧与电视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开始落地实施,电视剧与网络剧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2020年6月,爱奇艺推出的《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现实生活剧,该剧凭借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电影质感的镜头画面、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和小演员们,迅速走红并“出圈”,为疫情时期的“影视寒冬”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隐秘的角落》的故事文本,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写照,引发了人们关于家庭和儿童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又具有断裂、空缺、隐喻、拼接等现代主义的特征,因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合谋”的剧作。剧中的主要人物朱朝阳被绝大多数观众视为张东升的镜像,张东升就是长大后的朱朝阳,朱朝阳就是儿时的张东升,这一“直白”得有些草率的结论其实不无道理。朱朝阳虽然还没有像张东升那样坏事做尽,但在他身上,我们已经能很轻易地看到“恶”的种子在扎根。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朱朝阳的“恶”来自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该剧将一个十几岁尚未踏入社会的孩子的人格上的所有缺陷,全都指向了家庭和学校。朱朝阳自小父母离异,跟母亲生活,父亲虽偶尔会关照他,但也只是因为他的成绩可供其炫耀,而他的母亲表面隐忍端庄,内心却歇斯底里。在学校生活里,朱朝阳因受过欺辱而不善交际,当老师向孩子母亲提出这个问题时,母亲却不以为然,而老师亦没有关注过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沉默寡言。因此在家庭和学校都找不到出口的朱朝阳只能越长大越压抑,越向“恶”的深渊堕落。与传统悬疑涉案剧的主题和人物塑造不同,《隐秘的角落》模糊了正派人物和反派人物的界限,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取舍和摇摆,都有不为人知的心理动机。传统悬疑故事中常见的智慧的侦探、可靠的证据和确凿的答案等悬疑元素,在《隐秘的角落》中似乎缺席了。剧中的严良、叶军和老陈都承担不了带领观众推理案件的任务,张东升是否杀害了普普这一问题的答案由于证据不足而在叙事过程中反复摇摆。笛卡尔的寓言“选择相信童话还是真相”贯穿故事始终,三个孩子躺在旧船上,漂泊在海上飞向月亮的超现实情节更是增添了玄幻色彩,而之后与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进一步吸引了新的观众。“一起爬山吗?”“您看我还有机会吗?”这些话语成为了社交语言并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使得《隐秘的角落》快速“出圈”。除了“爆梗”之外,与剧情密切相关的讨论也构成了《隐秘的角落》文化生成链上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作品叙述者留下了很多空白,观众纷纷自发地加入到创作中来,扮演起“消失的侦探”这一角色,因此对故事进行解读的帖子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场“解密”游戏的狂欢。尽管主创团队在后续的采访中表示观众的许多解读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或者违背了他们的本意,甚至损害了作品本身应该带来的更深的思考,但是《隐秘的角落》仍然在促进观众与文本交互、沉浸式而不是快餐式消费剧作创作方面提供了启迪。 三、总体趋势和不足之处 从上述几种主要文本类型来看,2020年的电视剧宏观调控效果显著,电视剧艺术正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发展、前进,其明显的社会效益有力地扭转了“唯收视率”所导致的“媚俗”倾向。一方面,电视剧把握住了新时代文化的“主旋律”,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围绕“脱贫”“抗疫”等时代主题,聚焦百姓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党和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创作出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都市生活”“青春成长”等长盛不衰的题材也都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加符合观众审美期待。 网剧《沉默的真相》海报 在“台网合一”政策的指导和推进中,电视剧与网络剧的界限、差别越来越小,网络剧的水准和质感也有了很大提升。以爱奇艺推出的“迷雾剧场”为例,无论是大热的《隐秘的角落》,还是之后同样获得较高赞誉的《沉默的真相》,这一“主题剧场”为观众放送的网络剧都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为业界树立了榜样。电影质感的画面、风格强烈的音乐、预示灾难发生的隐喻意象、贯穿故事始终的神秘寓言……这些都赋予了这一类悬疑题材网络剧独特的魅力。接下来,如何以这些优秀的悬疑题材网络剧为标杆,提高其他题材网络剧的质量,为网络平台的观众提供更加多样的网络剧作品,是当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古装网络剧为例,大部分其实都是披着“古装外壳”的偶像剧,因其历史常识上的不严谨、情节的单一浮夸,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2019年热播的《庆余年》,以现代精神注入古装剧的新奇体验,将古装网络剧的质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将传统文化同破案悬疑结合起来的《长安十二时辰》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审美盛宴。目前正在拍摄中的《风起洛阳》更是同洛阳文旅局合作,在传统文化和涉案悬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古城文化的探索。其他各类题材的网络剧也应当在内容上挖掘不同的精神内核,在形式上精益求精,共同推进网络剧的发展。 网剧《庆余年》海报 2020年,电视剧对于艺术审美的重视,是电视剧生态发生质变的重要征兆。口碑不错的革命历史题材剧《隐秘而伟大》尽管也有偶像成分,但剧中以顾耀东为代表的青年,展现了身逢乱世与时代价值选择相结合的青春,顾耀东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所做出的忠于自己信仰的选择,是在符合历史规律和生活逻辑的情节推演中完成的,因此这样的革命叙事也就具有了现实主义艺术审美的基础。还有诸如抗疫剧《在一起》对生活中戏剧元素的发掘,以及扶贫剧对于轻喜剧风格的探索,都体现了电视剧艺术站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高度上,主动发现现实生活里的“剧中人”,努力探寻人民群众潜藏的人性光辉和道德闪光点,最终让艺术回归生活。以上这些都是2020年电视剧呈现出的良好艺术发展态势。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海报 当然,2020年也有题材价值导向出现偏差的现象。像《雷霆战将》这种无视中国人民14年全民抗战历史,罔顾历史事实,罔顾抗战历史上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忽视抗战剧的悲剧性挖掘和严肃性把握,夹带各种欲望的私货,用偶像化、历史娱乐化的套路呈现中国人民艰苦卓越的抗战,违反生活和历史的基本逻辑的电视剧还偶尔出现,由此可见,健康审美趣味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自有人民的审美价值判断。在新时代千载难逢的文化强国建设历史性机遇面前,在影视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视剧未来可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融媒环境下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审美与传播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9BC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友军 苑期娴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64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2020电视剧:勇担文化重任 吹响时代号角(“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最美逆行者》(来源:“CCTV电视剧”微信号)
其次,抗美援朝电视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一的文本类型,它的“重大”无需赘言。只是历时70年后,如何从更高的文化视野看待这场反抗霸权、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需要艺术家站在当代新的思想高度上予以表现。2020年与观众见面的几部抗美援朝电视剧,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广泛的同类题材作品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是特别重视将艺术表现的视角转为对战争中普通志愿军形象的塑造。这种视角的转换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其实是有难度和风险的,电视剧艺术家们试图以志愿军战士的群像叙事修补个人英雄叙事,以更为宽阔的人类文化视野展开对这场战争的当代叙事,以此丰富和提升人们对于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电视剧《战火熔炉》中主要人物赵和的身份曾经是国民党战俘,对于其所在的四连来说,赵和就是唐大成、陈天放、苗全禄、王保全等老兵曾经的敌人,这种身份的志愿军战士在此前抗美援朝电视剧中是不曾出现或有意回避的。《战火熔炉》主要通过对抗美援朝枪林弹雨中战士们舍生忘死的描述,表现了让赵和认识人民军队的伟大、人类正义精神力量的强大的过程。普通士兵和重大历史的关联在电视剧艺术中呈现出鲜活的质感。
电视剧《战火熔炉》海报
此外,2020年,能够呈现“重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当属扶贫剧。《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刻画的村干部形象赵百川是丹霞村党支部书记,他精明强干,具有军人气质,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骨子里依然守旧,而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夏宝生为人和善,但同样有传统守旧、老练圆滑的一面;《绿水青山带笑颜》主要讲述的是许晗、杜笑语、沈欢歌、郑菲等一群年轻人返乡创业、帮扶落后的贫困农民实现小康的故事;《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讲述的是大学生村官窦豆从一个毫无农村生活与工作经验的宣传部小科员,成长为沙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经历;《遍地书香》写的是文化扶贫的故事;还有诸如《我的金山银山》《枫叶红了》《最美的乡村》《石头开花》等扶贫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是践行党中央“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政策的党员干部形象的再现。客观上讲,这类形象大多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村党员干部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除了依然强调“模范”叙事外,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给予了这些角色“能人”叙事的新内涵。当然,与较为经典的《创业史》《焦裕禄》有关新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本质叙事相比,扶贫剧的农村叙事还停留在讲述“脱贫”的手段和方法方面,如何表现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扶贫对象或所谓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是艺术创作者需要进一步着力探索的课题。
电视剧《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剧照
二、主要文本类型及特征
1.抗疫剧:“艺术求真”与纪实风格
2020年电视剧在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上同时用力,“三重”电视剧呈现出显著的艺术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纪实风格的电视剧曾经产生过较大的艺术反响。出现在电视剧艺术领域中的纪实性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生活的方式,是艺术家依据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对生活事实的艺术表现,是以反映真实生活为目的,以生活本身发展的时空结构为依据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客观性叙事。应该说,自中国电视剧诞生以来,就有将艺术与新闻相结合的纪实传统,纪实性叙事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叙事方式。我国电视剧初创时期(1958—1966),如《党救活了他》《焦裕禄》等,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电视剧,就是早期的时代报道剧。2020年成绩突出的“三重”题材剧,大多呈现出较为浓厚的纪实风格。抗疫电视剧《在一起》被作为“时代报道剧”的艺术样态呈现;《石头开花》等扶贫剧大多以当地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是有历史真实的基本尺度和艺术创作的红线。强调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紧密关系,是2020年电视剧做出的重要美学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深度回归,纪实与虚构作为追求艺术真实的两种手法对于推进电视剧的艺术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电视剧《在一起》片段
由此也涉及到“生活的戏剧化”与“戏剧的生活化”这一关乎主旋律审美表达的美学课题。现实主义艺术对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实质上是一个生活戏剧化的过程,经过戏剧化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但戏剧的生活化却要求艺术家从生活中寻找戏剧的元素,让电视剧艺术具有生活的质感和生活真实的底色。“《在一起》的创作以纪实为基础,在情节、细节、人物的丰厚生动上所下的功夫也是该剧能走进人心、征服观众的重要原因。抗疫中原本就有着比日常生活更多的危机与考验,充满着出人意料的转折与变化,这些都为纪实类剧的戏剧性提供了坚实可信的生活基础。”2020年的抗疫剧来自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重大的社会生活题材,而题材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纪实风格电视剧取材的尺度和重要影响因素。《在一起》之所以被当作“时代报道剧”,其创作的动机和策略自然是要选取那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话题热度高的新闻事件,用新闻和生活的关系有限度地取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来进行艺术创作,强调突发事件和重大题材对复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社会、思考社会。电视剧在抗疫题材上所具有的“报道”特征,体现了艺术“求真”中新闻性真实的诉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家并没有落入“过度的戏剧化”通病,他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戏剧元素,出于对电视剧戏剧性的强调,讲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回避生活的矛盾,创作出了像《在一起》这类无愧于时代的具有较高精神价值含量的作品。
2.扶贫剧:轻喜剧化的表达
电视剧《遍地书香》剧照
论及2020年的农村扶贫剧,重大现实题材的喜剧化表达往往作为艺术创作成功的经验被提及。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求用“正剧”表达不同,也与抗疫剧中客观存在生命的消失、病痛的折磨以及生离死别所具有的悲剧性因素不同,扶贫剧所表达的党和政府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题总体上是社会生活中令人欢欣鼓舞的事件。对此,到底是以正剧的风格呈现还是以喜剧的风格表达,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探讨“庄重主题的喜剧化表达”时,赵彤指出,“就目前已播出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来看,几乎一致性地采用了轻喜剧或喜剧化的叙事方式。在这种风格下,尖锐的矛盾淡化成了误会、误解,复杂的关系转化成巧合,角色大多扁平化,积累多年的困局在一谈一酒、一朝一夕中被简单化解。这种‘风格套路化’可以颐众,但无法感人。喜剧风格的脱贫攻坚题材剧是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达于正道、明于正理、通于正气,更需要正剧。”无独有偶,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研讨会(点击查看)上,王一川提出了当前艺术创作中存在的“以喜为正”的观点,王一川认为,“就主人公形象策划和整体美学氛围来看,《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一群普通小人物或有缺点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令人捧腹的趣事。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感受到了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呈现出一种喜剧风格。”在扶贫剧《绿水青山带笑颜》《遍地书香》等作品中担纲主角的演员有许多是观众熟悉的喜剧演员。《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范明(饰沈学步)、刘流(饰杜盛楼),《遍地书香》中的来喜(饰刘世成)等,都是演艺界知名的喜剧演员。电视剧艺术家用自己熟悉擅长的风格来表现生活,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自觉”,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喜剧观念,对喜剧的认识古今不同、中西有别。这类题材的主要问题在于扶贫剧涉及对扶贫主体的精神认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喜剧浸润在后现代“解构”与“搞笑”的娱乐氛围中,对于“笑”的认识已经找不到像《围城》那样对“笑”的人性深度的感悟和理解,也失却了像老舍那种“含泪的笑”所蕴含的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当下诸多电视剧浅层的“笑”取代了经典叙事带来的艺术“快感”。观众需要笑声,人民需要娱乐,如果电视扶贫剧都能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那样在表现主旋律上“喜中带泪”感动观众,服务于主题,固然皆大欢喜。但如果我们观众的笑声所带来的艺术欣赏的效果导向消解了扶贫的严肃性,甚至对扶贫话题隔靴搔痒、若即若离,那么就不利于对扶贫主题思想蕴含的挖掘,也与新时代现实生活中扶贫攻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背离。如果扶贫剧不是去探究“贫”的社会历史原因,而是出于对戏剧性的强调,将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心智扶贫等进行概念化的处理,主题先行,人为地编凑出一些农村生活的矛盾,让其成为“笑谈”,甚至过多地设置年轻扶贫干部的爱情故事,将都市的爱情模式“转战”到农村生活当中,那么损害的不仅是艺术的真实,还有损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的时代精神表达。
3.都市剧:从“漂浮”到“安身立命”
都市生活剧是一个话题相对集中的文本类型。此前的都市生活剧主要集中在对都市新的社会伦理和道德重建的探讨,主题大多是都市情感的探询和爱情婚姻的追求,当然也不乏漂泊者群落远离故乡、留在都市奋斗的剪影。近两年,都市剧与职场生态的表现联系更为紧密。对现代职场各种问题的讨论,对职场道德、职场心态的演绎,对现代职场的价值和意义的发掘,丰富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现代诠释。2020年,《安家》《三十而已》《装台》都是这方面内容表达的代表作品。《安家》设定的职场是房屋中介公司,人物则以现代都市女性房似锦为主角。电视剧采用较为流行的单元化叙事结构,由房似锦等中介公司的职员贯穿现代都市各类人物的日常生活,既是一部有关买卖房屋指南的生活“教科书”,也是现代都市“家”文化的现代集锦。电视剧以“安家”为主题,涉及的都市人物包含有博士生夫妇、包子铺老夫妻、卖洋房的上海老夫妇等。随着现代都市房价的飙升,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房子问题成为都市生活关注的热点话题,《安家》将都市各色人等的生活放到“房子”里来讨论,凸显了当下“家”以及“家”所凝聚的伦理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的功能。不同于此前出现的“漂泊”话题,以及“漂”对于现代主体建构中的浮躁情绪和抛入感的表现,同时也与“奋斗”话题有别,“安身立命”之于“安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较为逼真的现实感。“如何让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里‘安适其位’‘适得其所’、安居乐业,正是我们为‘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作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所在。”电视剧《三十而已》的命名大略是《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的现代“演绎”,将“三十而立”改写为“三十而已”,有“不以为然”、反其意而用之的意味。作为古代和近现代男权社会男性人生状态的评价,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立”,在当代话语体系中,充实了立德、立身、立业、立家等内涵。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中的“三十而立”,也包含有显著的成家立业的传统含义。电视剧《三十而已》针对的表现对象是上海大都市里的女性,电视剧用三位女性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的三种婚恋状态诠释了创作者对现代都市婚姻的观察。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无非是蕴含了“三十而立”这一特殊年龄人生困境的表现与成败得失的思索。还有2020年末播出的《装台》,被称为还原生活、直面苦难的都市生活剧,显示出2020年都市生活剧对“向下”沉潜的生活本质的探索以及对都市生活形而下“实在”的艺术追求。
电视剧《装台》片段
4.青春成长剧:梦想和时代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影视作品应该表现怎样的青春,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青春,是电视剧制作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然而量产的青春校园剧因其单一的故事、浮夸的爱情、扭曲的三观,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近些年随着《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关照现实、风格清新的青春成长类影视剧的热播,青春题材的剧作开始以现实主义精神切实关照当代青年的情感生活。2020年第一季度播出的《冰糖炖雪梨》聚焦“冰上运动”,彰显了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速滑少女”棠雪在历经挫折后,不忘初心,重返赛场;“冰球男神”黎语冰在偶像力量的感召下,为梦想拼搏,永不言弃;“花滑男神”喻言在彷徨后重新找回自我;作品用这些青春形象阐释“梦想本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以此道出了青春的真谛。而当青春成长和体育竞技碰撞在一起时,又擦出更绚丽夺目的火花。2019年,《陪你到世界之巅》《全职高手》等同类电子竞技题材的青春剧,已经开始关注当代青年群体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将爱情的美好、友情的珍贵、奋斗的热血交融在一起,改变了以往青春题材剧的题材格局。而《冰糖炖雪梨》在此基础上,更是抓住了2022年即将在中国举办冬奥会这一时代话题,在剧中展示了短道速滑、冰球、花样滑冰三种冰上体育项目,让观众体会到冰雪运动的魅力。《冰糖炖雪梨》以“追梦人”为缩影,将“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传递出来,鼓励更多年轻人在时代号召下,努力追寻梦想、实现自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电视剧《冰糖炖雪梨》剧照
2020年的青春剧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风犬少年的天空》。它的主线不是常见青春片的有关情爱的展开,而是以沉重的现实和飞扬的青春作为主要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电视剧以不同少年的不同成长作为主线,在青春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同阶层的非常现实的对比,以及不同阶层在恋爱中的不同状态——有普通人的窘迫,有青少年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助,有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些都是之前的青春剧中较少体现的内容。导演张一白、编剧里则林直接在自己毕业的中学取景,这样的拍摄赋予了这部剧集更接地气的感觉。剧中,无论是重庆的解放碑,还是洪崖洞,以及反复出现的重庆小面,都使观剧的过程更有代入感、亲切感,摆脱了以往青春校园剧千篇一律的“塑料味儿”。青春题材影视剧面对的受众大多是青少年群体,他们需要肩负起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历史任务。因此,在内容上应当注重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也要以细腻的人文关怀关注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去悬浮化,反套路化,回归现实主义,用贴近现实的艺术精品激发年轻观众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5.古代历史剧:寻找传统文化精神
电视剧《清平乐》海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剧领域异彩纷呈,然而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的创作倾向也曾流行。这之中也出现了诸如《甄嬛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面向“江湖”、直奔“权谋”且带有现实意味的“古装剧”,古装历史剧与朝代文化的结合,为观众带来别样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消解着历史剧的历史精神。2020年4月,由正午阳光影业等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清平乐》,为我们重塑了一个有历史文化意蕴的复杂的宋仁宗,电视剧从他登基一直写到他治国治家,呈现了一幅较为恢弘的历史画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剧的宗旨之一,这个职责在电视剧中也大多由历史剧来承担。在《清平乐》中,出现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物,从范仲淹、欧阳修、晏殊,到张载、宋祁、司马光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其影响不言自明。电视剧《清平乐》利用视觉化方式,使得这些曾经引领我国文学和文化思想发展的大家,有了更为具体多面的呈现。《清平乐》犹如历史教科书般通过插花点茶、书法宋词、科举官选、街井市巷、美食果脯等时代生活样态的再现,将昔日宋代兴盛的景象,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承载较高审美艺术思想的宋朝文化铺设了一个施展的平台,让当代的观众能够有更多机会感受往昔的文化氛围。此外,《清平乐》并不局限于艺术的审美领域,而是积极努力将更多精力放到人的精神层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引领观众从文化欣赏进而升级到对文化以及人生的领悟。不过,作品在剧情推进、叙事节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清平乐》根据《孤城闭》小说改编而来,原著小说本来的主线是大宋公主与内侍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拍成电视剧后导演做了很大更改,改用宋仁宗的一生来讲述北宋时期官家与百官互相制衡、共同管理朝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的故事。剧方将宋仁宗设定为男一号,走历史正剧路线,立意当然不错,动机也够真诚,却忽略了电视剧的娱乐属性,将长达70集的作品变成一部“闷剧”。此外,历史上的宋仁宗性格具有多面性,仁爱宽厚、从善如流,却又多疑猜忌、优柔寡断、多情泛滥。而电视剧编剧在刻画人物时,却极力抹去或淡化仁宗性格上的瑕疵,力图塑造出一个无瑕君子。情节的发展需要真实的历史来支撑,对宋仁宗这样的历史人物进行“提纯”,让观众在美化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游走,难以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2020年古装电视剧和古装网络剧中,还出现了偶像剧化和历史剧化两极分化的现象。前者如《三生三世枕上书》《传闻中的陈芊芊》等,这些剧目均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追捧,然因玄幻和穿越色彩浓重,使作品在文化含量和历史厚度上略显不足。后者如《清平乐》《燕云台》等以历史作为依托的剧目,由于叙述上的白描化等原因,没有赢得预期的观众和口碑。如何将大气磅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统一起来,同时兼顾电视剧的观赏性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提升,是当下古装剧面临的实际问题。
电视剧《琅琊榜》剧照
6.悬疑剧:“沉浸式”的体验
网剧《隐秘的角落》剧照
2020年,带有悬疑谍战色彩的电视剧依然是众多电视剧类型中的亮点。随着网台互动播出方式的成熟,加上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对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的规范,网络剧与电视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开始落地实施,电视剧与网络剧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2020年6月,爱奇艺推出的《隐秘的角落》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现实生活剧,该剧凭借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电影质感的镜头画面、演技精湛的老戏骨和小演员们,迅速走红并“出圈”,为疫情时期的“影视寒冬”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隐秘的角落》的故事文本,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写照,引发了人们关于家庭和儿童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又具有断裂、空缺、隐喻、拼接等现代主义的特征,因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合谋”的剧作。剧中的主要人物朱朝阳被绝大多数观众视为张东升的镜像,张东升就是长大后的朱朝阳,朱朝阳就是儿时的张东升,这一“直白”得有些草率的结论其实不无道理。朱朝阳虽然还没有像张东升那样坏事做尽,但在他身上,我们已经能很轻易地看到“恶”的种子在扎根。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朱朝阳的“恶”来自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该剧将一个十几岁尚未踏入社会的孩子的人格上的所有缺陷,全都指向了家庭和学校。朱朝阳自小父母离异,跟母亲生活,父亲虽偶尔会关照他,但也只是因为他的成绩可供其炫耀,而他的母亲表面隐忍端庄,内心却歇斯底里。在学校生活里,朱朝阳因受过欺辱而不善交际,当老师向孩子母亲提出这个问题时,母亲却不以为然,而老师亦没有关注过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沉默寡言。因此在家庭和学校都找不到出口的朱朝阳只能越长大越压抑,越向“恶”的深渊堕落。与传统悬疑涉案剧的主题和人物塑造不同,《隐秘的角落》模糊了正派人物和反派人物的界限,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取舍和摇摆,都有不为人知的心理动机。传统悬疑故事中常见的智慧的侦探、可靠的证据和确凿的答案等悬疑元素,在《隐秘的角落》中似乎缺席了。剧中的严良、叶军和老陈都承担不了带领观众推理案件的任务,张东升是否杀害了普普这一问题的答案由于证据不足而在叙事过程中反复摇摆。笛卡尔的寓言“选择相信童话还是真相”贯穿故事始终,三个孩子躺在旧船上,漂泊在海上飞向月亮的超现实情节更是增添了玄幻色彩,而之后与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进一步吸引了新的观众。“一起爬山吗?”“您看我还有机会吗?”这些话语成为了社交语言并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使得《隐秘的角落》快速“出圈”。除了“爆梗”之外,与剧情密切相关的讨论也构成了《隐秘的角落》文化生成链上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作品叙述者留下了很多空白,观众纷纷自发地加入到创作中来,扮演起“消失的侦探”这一角色,因此对故事进行解读的帖子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场“解密”游戏的狂欢。尽管主创团队在后续的采访中表示观众的许多解读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或者违背了他们的本意,甚至损害了作品本身应该带来的更深的思考,但是《隐秘的角落》仍然在促进观众与文本交互、沉浸式而不是快餐式消费剧作创作方面提供了启迪。
三、总体趋势和不足之处
从上述几种主要文本类型来看,2020年的电视剧宏观调控效果显著,电视剧艺术正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发展、前进,其明显的社会效益有力地扭转了“唯收视率”所导致的“媚俗”倾向。一方面,电视剧把握住了新时代文化的“主旋律”,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围绕“脱贫”“抗疫”等时代主题,聚焦百姓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党和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创作出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都市生活”“青春成长”等长盛不衰的题材也都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加符合观众审美期待。
网剧《沉默的真相》海报
在“台网合一”政策的指导和推进中,电视剧与网络剧的界限、差别越来越小,网络剧的水准和质感也有了很大提升。以爱奇艺推出的“迷雾剧场”为例,无论是大热的《隐秘的角落》,还是之后同样获得较高赞誉的《沉默的真相》,这一“主题剧场”为观众放送的网络剧都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为业界树立了榜样。电影质感的画面、风格强烈的音乐、预示灾难发生的隐喻意象、贯穿故事始终的神秘寓言……这些都赋予了这一类悬疑题材网络剧独特的魅力。接下来,如何以这些优秀的悬疑题材网络剧为标杆,提高其他题材网络剧的质量,为网络平台的观众提供更加多样的网络剧作品,是当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古装网络剧为例,大部分其实都是披着“古装外壳”的偶像剧,因其历史常识上的不严谨、情节的单一浮夸,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2019年热播的《庆余年》,以现代精神注入古装剧的新奇体验,将古装网络剧的质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将传统文化同破案悬疑结合起来的《长安十二时辰》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审美盛宴。目前正在拍摄中的《风起洛阳》更是同洛阳文旅局合作,在传统文化和涉案悬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古城文化的探索。其他各类题材的网络剧也应当在内容上挖掘不同的精神内核,在形式上精益求精,共同推进网络剧的发展。
网剧《庆余年》海报
2020年,电视剧对于艺术审美的重视,是电视剧生态发生质变的重要征兆。口碑不错的革命历史题材剧《隐秘而伟大》尽管也有偶像成分,但剧中以顾耀东为代表的青年,展现了身逢乱世与时代价值选择相结合的青春,顾耀东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所做出的忠于自己信仰的选择,是在符合历史规律和生活逻辑的情节推演中完成的,因此这样的革命叙事也就具有了现实主义艺术审美的基础。还有诸如抗疫剧《在一起》对生活中戏剧元素的发掘,以及扶贫剧对于轻喜剧风格的探索,都体现了电视剧艺术站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高度上,主动发现现实生活里的“剧中人”,努力探寻人民群众潜藏的人性光辉和道德闪光点,最终让艺术回归生活。以上这些都是2020年电视剧呈现出的良好艺术发展态势。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海报
当然,2020年也有题材价值导向出现偏差的现象。像《雷霆战将》这种无视中国人民14年全民抗战历史,罔顾历史事实,罔顾抗战历史上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忽视抗战剧的悲剧性挖掘和严肃性把握,夹带各种欲望的私货,用偶像化、历史娱乐化的套路呈现中国人民艰苦卓越的抗战,违反生活和历史的基本逻辑的电视剧还偶尔出现,由此可见,健康审美趣味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自有人民的审美价值判断。在新时代千载难逢的文化强国建设历史性机遇面前,在影视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视剧未来可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融媒环境下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审美与传播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9BC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友军 苑期娴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64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2020电视剧:勇担文化重任 吹响时代号角(“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期目录
电视剧表达时代精神的美学经验(陈友军)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胡建礼)
观念突破与美学拓展——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多维思考(戴清)
绘制近年中国电影版图:新格局、新拓展、新态势(陈旭光)
余光中诗作与诗论表现的中华文化自信(黄维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