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欧洲美声唱法的中国理路——以应尚能的音乐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例(张红霞)

2021-01-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红霞 收藏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学界业界深度关注和研究我国文艺家、文艺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夯实文艺理论评论的实践基础,近期,我刊加大了人物研究类文章的刊发力度,陆续推出了多篇研究文章,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本期刊发两篇文艺家研究专题论文,以飨读者。

欧洲美声唱法的中国理路

——以应尚能的音乐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例

  内容摘要:应尚能是近现代音乐史上将欧洲美声唱法与理论介绍到我国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声乐演唱造诣上有颇高的专业水准,而且对声乐教育事业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培养出一批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他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成果。本文试从声乐演唱和理论、教学经历与音乐作品创作等领域对应尚能的成就与贡献进行梳理与解读。

  关 键 词:应尚能 声乐演唱 理论认知 音乐史 音乐评论

  应尚能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研究和介绍欧洲声乐艺术的音乐家。他在声乐演唱、理论、教学与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廖辅叔曾给予应尚能很高的评价:“像他这样一位热爱音乐艺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在音乐人才还很贫乏的旧中国,应该算是难得的人才。”[1]下文从若干方面对应尚能的成就与贡献进行梳理与解读。

  一、应尚能的声乐演唱与理论认知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式学堂,随着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国内出现了一批按照欧美的发声方法进行表演的演唱家。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声乐在国内外声乐教育家的培养下,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杨荣东、祁玉珍、周冠卿、沈湘、刘海皋、喻宜萱、周小燕、应尚能等一批演唱家。其中,应尚能是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专业声乐技法的歌唱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在国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音乐家之一。1957年,在其从教26年之际,他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举办了独唱音乐会,演唱了多首意大利、德国歌曲与他创作的《植树》《无衣》等曲目,这次音乐会是解放后北京首次举行该类型的音乐会。应尚能留学美国归来之初,主要以演唱外国作品为主。他在语言方面较为严格,能用意、德、法、英等文演唱,讲究对语言与风格的精准把握,力求完美地再现作品的内在魅力。应尚能在演出过程中,特别讲究与钢琴伴奏的交相辉映,艺术歌曲的表演中尤其如此。为了兼顾不同听众的审美差异,应尚能认为要根据听众的不同来选择作品。为此,他开始走中西融合的路线,借鉴中国的“咬字”规则演唱中外作品。“作为一位出色的男中音歌唱家,他在演唱中的声音控制始终与音乐的发展层次和歌曲意境有机融会,声情并茂而又注重艺术的整体表现。在体现出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鲜明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共同赋予了应先生在演唱上朴实而有激情的特点。尤其是他对于舒伯特和黄自艺术歌曲近乎完美的诠释,给现场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给他的演唱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

  应尚能在演唱时比较注重对作品时代背景、思想主题与情感的把握。在语言方面,他一直强调“咬字”的准确性。《国殇》是其在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创作的,音域从d1至g2,跨越11度,该曲具有悲壮与雄伟的色彩,钢琴以八度伴奏织体来烘托气氛,需要演唱与伴奏的配合完美契合。该类歌曲还有《吊吴淞》《无衣》等。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张红霞 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总第63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2期目录

  以声叙事 以乐感人——论声乐演唱在音乐剧中的作用(陈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