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寻踪觅迹,终得真谛——试论田本相及其曹禺戏剧研究(宋宝珍)

2020-11-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宋宝珍 收藏

  内容摘要:田本相对于曹禺及其戏剧的研究,在新时期带动了学术界“曹禺热”的形成,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分析田本相一系列曹禺研究成果的形成、其中的研究方法、主要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学术贡献等。对于田本相在学术研究中所运用的访谈调研、文本阐释、比较艺术学、文化现象学等批评方法也予以了总结和概括。本文指出,田本相的曹禺研究,从剧作家出发,摹画曹禺的灵魂,发现其创作动因;从戏剧文本出发,阐发了曹禺戏剧的诗化现实主义风格;从文化意义出发,揭示了曹禺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从悲剧内涵出发,阐明了曹禺剧作的美学价值和他自身的悲悯的人文情怀。

  关 键 词:田本相 曹禺 话剧评论 话剧史

话剧《家》剧照

  关于曹禺及其戏剧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自《雷雨》(1934年)、《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等著名剧作问世以后,很多文艺评论家予以关注并加以阐释,其中不乏茅盾、夏衍、李健吾、朱光潜、叶圣陶、杨晦等知名大家,他们的解读与评价开拓了曹禺研究的路径。

  如果说对于任何文艺作品的思想意义、美学内涵、文化价值的评估,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的曹禺研究,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优势。在新时期曹禺研究中,田本相致力于曹禺生平与创作道路的考察与还原,对于曹禺剧作的研究进行了不断地深化和拓展,“最初把他概括为一个诗化现实主义的作家,以为是一个发现;接着,又终于认定他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剧作家;直到近年来,我更集中地感受着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1]田本相对于曹禺的创作心理、戏剧成就、美学贡献、思想意义、风格特点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地研究与阐释。且不说他所收集、整理、出版的一系列曹禺生平与创作资料,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便是他所运用的访谈调研、文本阐释、艺术比较、结构分析、典型释例等研究方法,对今天的研究者仍具启示意义;而他对于曹禺创作心理和潜意识层面的“潜流”的追踪与揭示,对于人们认知曹禺戏剧的思想高度、人性深度,以及戏剧性、民族性、现代性、经典性等内涵,都具有深远的学术引领和借鉴意义。

  一

  田本相常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研究戏剧,这或许是自谦之辞,但焉知未有自得之意呢?20世纪60年代,他师从南开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是现代文学。那个时代的鲁迅研究,在既定的“民族灵魂”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但田本相却不甘为固有结论提供局部证词抑或诠释他人话语。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他执着于内心的研究信念。为此,在熟读《鲁迅全集》的基础上,他按照现代文学发展的时序来阅读其他作家的选集以及长篇,从而形成记忆中的语境关联和前后对照,勾画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对一些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审思,则相应形成了参差错落的比较与辨析。这是一种文本研究的“笨”办法,却是行之有效的新发现。在对鲁迅小说与其他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的多层面比较中,透过题材类别、体裁样式、思想价值,以及典型刻画、情景描写、叙事方法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他发现了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经典性。以致20世纪80年代,从他发表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呐喊〉〈彷徨〉与“五四”时期小说之比较研究》[2]的长篇论文中,犹可见他对鲁迅研究中“平行比较”方法的喜好。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宝珍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总第61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目录

  曹禺戏剧的启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宋宝珍)

  因为有你,就有奇迹——评话剧《因为有你》(宋宝珍)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