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华曲艺经典的编撰切入,提出了研究曲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曲艺经典的界定标准,重点考量曲艺经典所具有的原创性、地域性、互文性和艺术性特征。新时代下要实现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注重对传统作品价值的重新发现,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创新题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如此才能培育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曲艺新经典。
关 键 词:传统艺术 曲艺经典 经典化 人民性 时代性
李丽悅摄影作品《赶会》(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由于历史上崇雅贬俗的社会文化心理,曲艺长期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曲艺人很少考虑经典的问题,曲艺理论界也较少以此命题进行专门研究。当中央文史研究馆提出要编写《中华曲艺经典百篇》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在曲艺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浩如烟海的经典,远远不是百篇所能概括的。总结中华曲艺经典,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文献价值来看,从古代变文到明清曲艺,再到民国时期和当代的优秀曲艺作品,其中收集到的文字材料、图像资料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现实需要来看,无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还是作为曲艺教育教学的参考,甚至是对提高曲艺界的文化自信都有重大意义。曲艺经典应当成为曲艺创作的标准和范式。在编写《中华曲艺经典百篇》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经典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后才能达到艺术至境,“一遍拆洗一遍新”这句有名的艺谚正是揭示了曲艺经典化的过程,重排曲艺经典在活态传承中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曲艺经典的特征、曲艺经典的形成机制及经典化问题等方面的探讨推进研究的深入。
一、曲艺经典是薪火相传的艺术精品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经,织也”,“经”是纺织时纵向的纹路,南朝梁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宗经第三》中这样解释“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即所谓“经”是亘古不变的根本道理,不可改变的伟大教导。经学指儒家之学,如《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属,佛教、道教也以教义书籍为某某“经”。“典”的本意为常道、法则。《尔雅•释诂》中说:典,常也。“经”“典”合并在一起,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大致相同,即“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和“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在英语中canon(经典)出自希伯来语,表示“规范”“规则”,也指古希腊罗马文献,意思是被视为典范的或传统的东西。
经典是客观存在的,是历时性的。论述什么是曲艺经典,可以参照文学研究界比较通行的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有的学者提出典范性、权威性、思想性、文学性四条标准;有的学者指出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无限的复读性等;也有的学者认为经典应该从原创性、陌生化角度去衡量。与以上“本质主义”下的经典观不同,“建构主义”下的经典观认为经典与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除了源于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情感外,也与它在历史发展中被不断挖掘、提炼的新内容有关。所以对经典的界定是具有一定主观性和当代性的,经典延续的语境更为重要。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鲍震培 单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总第58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