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草根文学评论”的类型和走向(廖令鹏)

2018-09-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廖令鹏 收藏

  内容摘要:近些年,草根文学评论日益受到社会的瞩目,得到文学界的推崇。当前草根文学评论主要形成了“剜烂苹果”式、“站在低处说话”式和“跟踪引导”式三种评论,已经拥有一些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文学评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对中国文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草根文学评论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新时代呼唤更多更优秀的草根文学评论,推动文艺健康发展,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关 键 词:草根文学评论 三种类型 六大问题

 

一、何谓“草根文学评论”

  “草根文学评论”这个概念,近些年才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谈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草根文学评论”。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草根”的英文单词“grass roots”,它的来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世纪中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人们发现加利福尼亚一些山脉土壤表层有草根生长的地方,地下往往蕴藏着黄金,这个消息在大众当中不胫而走,后来美国社会就以“grass roots”来指称基层(底层)大众。第二种说法是美国人以“grass roots”来代指农林业,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性地把“grass roots”称呼为“农民”,也即基层群众。1935年美国共和党召开Grass Roots Conference(基层群众会议),以凝聚更广泛的共识,慢慢地,“grass roots”一词便流行开来了。

  随着“草根”一词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其含义有了更深广的延伸。有人认为那种“与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组织和力量”,就是草根阶层或草根组织。也有人以身份价值论和中心—边缘论的角度来看草根,认为草根阶层是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是非主流、边缘的一个群体。这两种看法,是现在理解“草根”最具典型的观点。

  我认为,草根文学评论本源的也就是根本的含义,应该是“grass roots”所蕴含的基层的、基础的文学评论,与此同时,“grass roots”不仅预示着“蕴藏黄金”,也昭示着广泛的共识与力量,相对应地,草根文学评论还可理解为一种“有价值”“有力量”的评论。不管是“草根”评论文学,还是“评论”草根的文学,说到底,都是人们在文学生活中发表某种见解或者看法,尝试一种评论的人生,是现代大众文化的缩影。草根文学评论之佳境,我认为是在评论中寻找“草根”的存在,找到自我的价值存在。人生天地间,必定要对世界有看法,最好是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一直以来,不管文学如何发展,草根文学评论境遇如何,它仍野蛮生长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现场,像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孺子牛,积极推动着文学的发展。不妨这样认为,草根文学评论是一种社会评论或大众评论,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草根文学评论源自于大众,同时面向大众,它的出现与大众对文学现状的诸多不满有着微妙的联系,与大众多元化开放性的价值观念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更多以一种新的状态和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所谓状态,指的是草根文学评论的根性与野性,面向文学根本性的、常识性的东西,总体而言是一种文学批评的原生性。所谓姿态,当然是批评的独立性了,既不要看别人的脸色,也无须有太多顾虑;既不需要花来点缀,也无需鸟来唱和;既大众化,又很顽强,有点像“离离原上草”中“离离”的样子。

  过去,我们通常把文学评论大致分为学院评论、媒体评论及行业评论。简单来说,学院评论注重学理,提倡严谨客观,推行学术范式,注重考据和论证,对于文学史的写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具有先天优势;媒体评论追求时效性与公众性,短平快是其主要特征,适合解读文学现象;行业评论与创作潮流和趋势结合得比较紧密,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这三种文学评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是纸媒时代文学评论的主要类型,对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阐释、发现和引导作用。但问题也是明显的,学院评论的范式表达,使它与大众保持距离,现场感要差一些,也少一些批评的温度。媒体评论倒是能走进大众,但带有较强的诱导性和功利性,比如过分关注文学现象和文学热点,以各种噱头进行炒作以赢得读者,很少有深刻的批判与全面的检讨;行业评论则通常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和自足性,以彰显成绩,推送代表为主,评论就像在开“表彰会”和“代表大会”。这些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境,那就是封闭性,由此带来思想不开放、批评不尖锐、话语不活泼、文章不好看等一系列“垢病”。

  草根文学评论过去一直存在,只不过它的声音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纸媒时代,精英文学占据着主流的话语权,草根文学评论空间也十分有限,基本上只在小范围流传,地域性圈子化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是自生自灭。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状况,从2000年前后以来,网络文学论坛中各种评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异常喧嚣,草根文学评论迎来了春天。遗憾的是,此时人们仍然把草根文学评论视为同主流、精英评论相对立的文学评论,是一种“网友评论”“回帖评论”“吐槽评论”,甚至是“骂人批评”,换句话说,草根文学评论仍然是地位“低一等”的评论,其价值远远没有得到承认,也没有得到认真挖掘和弘扬。

  近些年来,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等新的网络社交手段,不仅优化了传统的传播方式,而且呈现去中心化、端点化、透明化的沟通特征,文学评论与社会、与大众找到最大程度的耦合,由此引发的评论效用及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文学评论声音更加快速直接地传播到大众那里,尤其是经过网络文学评论的沉淀和历练,草根文学评论的能量不断激发出来,起到了打破精英神话,刺穿虚幻泡沫,质疑名家名作,推出文学“明日之星”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草根文学评论不仅可以对名家说不,也可以对名作说不,甚至发现对名家名作说不的“同仁”不在少数,从而不断深入人心,赢得大众的喝彩。草根文学评论的崛起,也因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以前文学评论的问题所在。

二、草根文学评论的三种类型

  草根文学评论构成复杂,分布广泛,方向各异,难于作具体的统计,大致形成了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剜烂苹果”式的评论。唐小林、石华鹏、谢端平等属于这一类。它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和魄力,集中对名家名作进行啄木鸟式的挑刺批评,真实的问题、尖锐的观点和犀利的文风,脱颖而出,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强劲力量。他们剜的烂苹果,全部是此前看起来漂亮好吃的“著名苹果”,或者刚出炉的来头不小的“新鲜苹果”;甚至对村上春树这样的“外国苹果”也频繁动起了“中国刀子”。总体而言,“剜烂苹果”式评论,主要针对某些作家、评论家尤其是“大咖”们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直接击打痛点,不去绕什么弯子;专注摆事实,也不去玩什么概念,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地进行问题导向的批评。这对于批评的激浊扬清、推优贬劣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种是“站在低处说话”式的评论。马忠、艾自由等属于此类。马忠是广东清远市的一位评论家,从2004年迄今,先后为海内外近300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撰写评论达二百多万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评论作品四百余篇。云南昭通的艾自由,也在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对云南各地市及全国其他地方的基层作家撰写评论。马忠、艾自由的评论,与唐小林等“剜烂苹果”式的评论正好相反,是“站在低处说话”式的评论,评论对象大多数来自基层和底层,通俗地讲是“文学新人”,是不受关注的写作者。这类评论家认真地审读他们的作品,站在低处与他们说话,尽可能地从他们的作品里发掘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对之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和鉴别,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写作也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成名的作家好比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水底下沉潜着的大量普通作者托起了文学的整个冰山。比如深圳,有一百多位中国作协会员,四百多位是省作协会员,这些人基本上持续进行创作,同时,从事文学写作的作者和爱好者达到了五万人之众,还有一种说法是十多万人。但可想而知,这些作者绝大部分都是“打工作者”或“草根作者”,他们“白天为老板打工,晚上为自己的命运打工”;你可能在公开刊物或公开场合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某一天他们忽然拿出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让你惊讶。所以,他们的创作,就成为草根文学评论的重要对象。从这个方面来讲,我认为“站在低处说话”式的草根文学评论,是一项基层基础的评论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学工作,实际上这也是草根评论的应有之义。

《小说月报》

  第三是“跟踪引导”式的评论。柳冬妩、周其伦、曹雨河、陈劲松、曾于里等属于这一种。柳冬妩是广东东莞一位基层评论家,长期跟踪研究打工文学,曾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他对于打工文学现象的梳理与打工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曹雨河是山东荷泽的一位老师,五年前就为《当代》拉力赛栏目开展小说短评,这两年为《延河》《星火中短篇小说》《语文报》“圆桌专版”相关栏目写短评,“粉丝”不少,势头也不小。深圳的陈劲松曾在新华网的文学板块中开设“新华评刊”栏目,重点对《小说月报》杂志当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点评、梳理和比较,也就是通过期刊杂志对当代文学风貌持续开展跟踪观察。“80后”的曾于里,认识他的人可能并不多,但他持续跟踪评论青年文学特别是“80后”文学,从早期的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到现在从事传统文学创作的“80后”作家,从文学作品到文学现象,逐渐形成体系。周其伦则像辛勤的小蜜蜂,从《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十月》《当代》等近十种文学名刊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评论,这项工作持续了近十年,评论的作品和作家也洋洋大观。我认为这种“跟踪引导”式的文学评论,一方面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的阅读经验,及时对作家们的作品进行阐释解读,及时对不良的文学现象进行反击,帮助读者们鉴别文本的优劣,引导正确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比较和审视,及时发现优秀的作品,就像发现“grass roots”草根底下那“蕴藏的黄金”,真诚地唤起对有价值的作品的关注,促进作家和读者的创造性。

  “剜烂苹果”式、“站在低处说话”式和“跟踪引导”式这三种草根文学评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草根”,他们不是主流话语中反复提及的评论家,也不是各大论坛会议中的座上宾,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大众当中,与大众走得最近。“站在低处说话”和“跟踪引导”式的评论,还有另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评论“草根”,野百合也有春天,少数著名作家需要评论,占大多数的草根作家也需要评论。许多人认为,草根作家的创作水平不高,作品质量不高,评论的效用很低,不值得一评。这种老套的思想,现在恐怕要纠正过来了,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外,其实还有很多实力不凡的作家,他们也许还是“草根”,但潜力非常大,成长非常快,假以时日很可能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文坛的“黑马”。

三、草根文学评论的六大问题

  在当前文学环境下,草根文学评论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简要分述如下。

  其一,立场问题。草根文学评论采取什么立场?是陈思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民间立场”吗?是汤奇云随后提出的“知识立场”吗?还是美国哲学家奥尔特提出的“大众文化立场”?抑或是类似于个人写作的“个人立场”?——返本回源,我们还是回到“grass roots”的含义上来,草根文学评论首先是基层的评论,“站在低处说话”的“低处”,实际上指的是基层,当然也包括底层。同时,草根文学评论蕴藏着“黄金”,它不一定是评论精品,也不一定会形成评论的精品,但在这两个方面,它都有某种可能性,所以,我们不妨把它视为“价值发现”的评论。如果真的要把草根文学评论置于某个立场,那我认为它采取的是“社会立场”,“社会性”是它最突出的特征。除了利他性、协作性以及自觉性之外,“社会性”还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民性。草根文学评论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自觉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具体而言,它仍然要以“理解阐释、价值发现和正面引导”为根本遵循,服务人民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提升的美好需求;还要根据学术是公器这一基本遵循,公平公正地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进行严肃、善意、有建设性的批评,激浊扬清,百花争鸣,形成健康的文学创作生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其二,学养和质量问题。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经常被人们指摘的问题。主要是有人认为草根文学评论家缺乏系统专业学术训练,是“业余演员”,精力毕竟有限,尤其是对于大量草根作者,尽管评论的数量很多,但精品不多,泥沙俱下,整体质量不高。他们的评论思想浅薄,焦点散乱;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系统性太差,甚至发生观点前后矛盾的现象。有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发现,可能也只是点到为止,未能深入,带来不少遗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草根评论家觉得评论是自己的事,过分强调“个性”,在对草根作家进行评论时,耐心不足,态度也不友好,裁判的心态比较重,从而随意评论,为评论而评论等,归根究底,这些都是缺乏良好学养的表现,也表明在学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

  其三,话语方式问题。草根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没有唯唯诺诺、闪烁其词、言不及义,而是及物的、触及真问题的、敢于尖锐质疑和亮剑的,这种评论的方式值得推崇。但是,这个度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沦为“骂人批评”,就会把评论搞得很极端,很刻薄,很没有人情味,棒喝针锥、冷嘲热讽、撒泼泄愤,甚至诉讼法庭等,与文学批评的精神相背离。这样的批评,初看时觉得新鲜、过瘾,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沦为看八卦新闻;或者本来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和观点,最后都淹没在口水当中,削弱了评论力量,不仅得不偿失,而且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站在低处说话”式的草根评论也不能一味讨好评论对象,要坚持主见,进退有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在大众当中树立自己的话语风格,从而构建独特的草根评论。

  其四,“错”“误”“评”“衡”问题。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草根文学评论面临的基本的问题,需要细加分析。先说“错”。草根作家的“错”是家常便饭,著名作家出版的作品的“错”,也屡见不鲜。字词符号、表述差错、前后行文明显矛盾、语法规范等“硬伤”,都可算作“错”,草根文学评论家要善于挑错,勤于挑错,练好这门“绝技”——浮躁的时代认真也能成为绝技。人们常常小看了这样的评论,用“君子不拘小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这样一些道理来安慰自己的阅读。但古人云:“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对作家们“硬伤”的指正,有百益而无一害。接着说“误”。误读是接受美学的范畴,对文艺作品的误读是一种常态。我们时常主张阅读文学作品要宽容,原因就在这里。一些作品,特别是先锋、非主流、现代或后现代的作品,误读是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读者如此,批评家亦如此。但是,有一些“剜烂苹果”式的评论,常常预设观点,先入为主,迂回地把读者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以博眼球赚吆喝,导致评论出现明显“错误”,这种情况还不少见。大多数情况是,草根文学评论家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度不够,积淀不深,观点落后,但“霸王硬上弓”,拿起来就“批”,结果自然一批就错。比如有些草根评论家擅长小说评论,而对现当代诗歌了解有限,那么他评论诗歌,特别是先锋的、独异性强的当代诗歌,就会捉襟见肘,误读比较多,也比较深,在诗歌专业人士那里,可能就是“错误”了。再说“评”。“评”是批评活动中最迷人的地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古今评弹,快意平生,可以说,批评的价值主要源于“评”。草根文学评论家对当代知名作家和批评家,对广大草根作家,大多评得比较“从容”,观点鲜明,颇具耐心,也会有不少新颖之处,的确非常难得。当然,“评”得精彩,不是说他们“评”得对,“评”得深刻,而更多指的是他们“评”得有意思,有时评得天真有趣,煞是好看。不过,草根文学评论家的“评”,有时候显得狭隘与偏激,大众的共识不多。最后说“衡”。这等于是在“评”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估衡一个作家或评论家的分量、地位及价值,需要胆识,需要胸怀,也需要水平。文本批评当然重要,普遍现象与作家个论也很有价值,但如果逐步能形成一种具有历史眼光与历史视角的批评,那么草根文学评论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

  其五,人际关系问题。这在“剜烂苹果”式的草根文学评论家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剜烂苹果”式的评论对于评论者自身而言,难免会带来一种遗憾。因为他们评论的当代著名作家都很有实力,影响力很大,他们的评论也是不留情面,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绝不会像有的评论家那样,前面批评,后面表扬,明里批评,暗里表扬,或少数批评,多数表扬。但是,苹果烂了,剜一剜仍旧可以吃,仍旧是“果中之王”;这只苹果烂了,苹果树上仍长着别的好苹果。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换句话说,他们评论的作家和批评家,其文学成绩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挑刺”而全部消失;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所做的努力,不会因为某些瑕疵而被全部抹杀。谁会傻到一只苹果烂了就把一筐苹果全部扔掉?谁会傻到做批评做成了“遍地荒芜”与“目中无人”?他们或许痛快地批评作品中的这个问题,内心却由衷地赞美那处绝妙,最终把有限的时间和篇幅给了集中而且专注的批评;他们或许认为自己长于批评,而短于赞美,所以干脆让擅长赞美的人去赞美,自己只做“唱反调的人”。——这样一来,就有了遗憾。他们的赞美变得不自由了、不热烈了,他们不能今天批评,明天继而赞美;今天揭露问题,明天罗列成绩。赞美本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行为,“剜烂苹果”式的草根文学评论家为自己争取到了批评的权利和行动,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公开赞美的机会和自由。还有一种“表扬的陷阱”,也是需要警惕的。我们肯定和褒扬那些“剜烂苹果”式的草根文学评论家的同时,不能放大他批评的优点而缩小甚至忽略缺点,不能趁火打劫地“恶搞”,绝对不能把他当作批评的“英雄人物”,称他们为文学的“圣斗士”“捉妖手”或“刽子手”,怀揣“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心情。现在,社会上似乎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尽管大众的这种反映可能是无心的、一腔热血式的,但仍然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文学批评不是敌我战争;不是批评家上来了,作家倒下去了;也不是批评家胜利了,作家失败了;批评家风光了,作家倒霉了。文学批评实际上只是学术争鸣。“剜烂苹果”式的批评,再怎么尖锐,怎么偏颇,那只是学术层面上的争鸣,争鸣是不存在二元对立的。

  其六,评论回应问题。“站在低处说话”式和“跟踪引导”式的草根文学评论,目前总体情况较好,有来音,也有去语,大家都能够平和地交流和互动,“跟踪引导”式评论甚至还逐渐形成一股不小的文学力量。而“剜烂苹果”式的草根评论,大众的呼声很高,评论对象的态度却非常冷漠,他们基本上不作回应。可能是因为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缠和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能是心里不痛快,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想来想去,干脆作沉默状,依然我行我素。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批评的生态没有建立起来,可能是所有“不回应”的主要原因。前人时常有笔仗、笔墨官司。如今,一些作家有时间和精力继续重复有瑕疵的或不足的创作,却没有一点点时间正视“评论的声音”,坦诚布公地做出回应,交流改进之策。他们也许以为,沉默是最好的因应。——这种对待批评的风气真的要变一变了。真理愈辩愈明,文学创作需要交流,现在媒体发达了,交流也方便了。一个人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发出批评的声音,应该是一件好事,既可视为抛砖引玉,也可视为开山炮,大家可以放开手来辩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读者们也能在“看热闹”的时候,旁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文学评论的视角来看,不管是著名少数作家,还是多数草根作家,都希望得到积极中肯的评论,哪怕是建设性的评论,都希望能藉由评论家声音与人们开展对话和交流。但是,当前的文学评论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学院评论、媒体评论和行业评论力量大,层次高,草根文学评论家队伍的人数少,社会认可度低,且没有什么激励,动力不足,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剜烂苹果”“站在低处说话”和“跟踪引导”式这三种草根文学评论,已经拥有一些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文学评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未来,我们希望各方面齐心协力,相互关爱,推动草根文学评论茁壮成长。也希望通过草根文学评论家自身的努力,发现更多优秀的草根作家和作品,树立风清气正的评论风气,引导形成更健康的基层创作氛围,推动新时代文艺向前发展。

 

作者:廖令鹏 单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08期(总第35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常务)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胡一峰

 

延伸阅读:

  为草根书法人点赞和呼吁(彭新国)

  新媒体诗歌:草根崛起,还是假面狂欢?

  中国电影的“二次元”和草根美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