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网络文学注重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差异,构建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这一评价体系应包括价值、理论、审美、文化、技术、接受、市场等维度,既注重评价的有效性和通约性,又能在更高层面上促进网络文学发展。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应从阅读作品出发,走进网络文学创作一线,深入调查、感知与评价,及时总结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实现研究的理论创新,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关 键 词:网络文学 评价体系 理论创新 维度 路径
一、网络文学应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
笔者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十余年,每每碰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作家是网络作家,另一个作家不是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人们谈论网络文学的时候,最初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所指的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上首发的原创的文学作品。这个概念是在榕树下、BBS论坛时代提出的,关键词是“网络首发”“原创”。但这个概念并没有消除人们的疑惑,2000年张抗抗参加“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活动,她对网络文学的印象是:“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发表的许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1]榕树下网站所采用的作品分类方式是诗歌、小说、散文(没有戏剧),这是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法。此前的海外华文文学网站,也是传统文学写作的“上网”。强调在网络上首发的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并没有清晰地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那些走传统文学道路的写作者,所写的作品在纯文学期刊体系下一时无法发表,转身求助于网络,获得了网络人气,获得了各种好评,并重新引起传统文学期刊的关注,这样的作家似乎并不认同自己的网络作家身份。作家宁肯就是这样的例子,他的《蒙面之城》投了很多家刊物都石沉大海,后来在“新浪读书”上走红,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传统文学期刊的关注,最终在《当代》杂志分上下两期刊出,在“编者按”中,还把这部作品称为是“‘网络文学’同‘非网络文学’比肩的标志”。此后,《蒙面之城》获“《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金宇澄,他的《繁花》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最初是在上海的弄堂网上刊发的。宁肯和金宇澄并不是时下所说的网络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不是典型的网络文学,宁肯和金宇澄的例子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网络只是一个发表的载体。但问题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
时下网络文学突出的特点是网络性:网络文学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在线更新,和读者进行互动,形成相应的粉丝读者群,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趣味调整写作,并通过读者的付费阅读获得收入,这样创作的文学作品就是网络文学。但这样的定义依然是有漏洞的,早期在BBS论坛上发表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线并未获得收入,早期的三大网络奇书《小兵传奇》《飘渺之旅》《诛仙》也没有在线获得收入,还有很多在贴吧、论坛及一些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的大量未能获得收入的写作者,他们创作的是不是网络文学?当然是网络文学,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获得在线阅读的收入,但通过实体书出版获得收入,或通过作品转化成其他形式的产品获得收入。这些作家的作品与宁肯《蒙面之城》的区别是,前者是在线完成的,有读者意见参与,是在和读者的互动中完成的,而后者只是将已完成的作品直接放在网上,没有网络性。
“网络文学”的定义是相对的,犹如“美”是一个难题、“文化”有数百种定义,概念总是难以对现实形态做出严密的界定。事实上,所有的概念都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在现实发展中约定俗成的。网络文学的概念之所以能成立,是基于在网络上写作的群体数量巨大,业余写作者两千余万人,网站注册写作者数百万人,网络文学的读者有3亿人,占网民的40%以上,据统计,2016网络文学所涉及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00亿元。[2]网络文学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文学创作、网络游戏、电影、动漫、电视剧一体化的IP产业链。在这样的文学发展现实下,最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就是那些在各大商业文学网站上刊发的各种类型小说,包括玄幻、职场、校园、历史、盗墓、穿越、科幻、军事等类型化的小说。
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学,注重商业化、娱乐化等特点,与传统文学存在差异。在各种文学评奖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同台竞技,遇到了尴尬的局面。如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修改了评奖条例,允许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奖,这是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允许参赛国家大奖。有几部网络文学作品参赛,但最终的最佳成绩是李晓敏的《遍地狼烟》止步42强。评委们发现以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看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显得还不足,分量还不够。有评委提出,应设立单项的网络文学奖。网络文学为什么要单独设奖?这是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说传统文学是“厚重”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轻逸”的,传统文学是精英的,网络文学是大众的,传统文学是作者的文学,网络文学是读者的文学;传统文学注重思想性和探索性,网络文学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如果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难免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提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设想自然应运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提出是面对网络文学发展的现实提出的对策,是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设计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的呼声。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博览群书》等报刊刊发理论文章呼吁建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提出,要“撰写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心雕龙》和《人间词话》”,为网络文学“寻觅一盏灯”[3]。2014年7月,中国作协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虚实谈》出版。有网络作家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网络文学写作的经验,认为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虽然完备,但在很多方面仍不能与网络文学相适应,为新兴的网络文学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网络文学发展是否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这是个颇受学术界争议的问题。反对者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文学的评价体系就是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优秀文学的标准就是网络文学的标准,不需要额外再建新体系。这个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毫无意义。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精英知识分子相对是缺位的,网络文学的评价主要来自网民,网络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及时互动主要在粉丝群中,有相对固定的友情组合的小圈子群体。优秀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是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而网络文学是直面受众、让人开心、满足读者的精神想象,这和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用传统文学的标准评价网络文学无法说明网络文学的高下优劣,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应从网络创作的实践中来、通过网络在线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积极效应的作品,兼顾审美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网络文学作品才是好作品。俄国学者哈利泽夫的《文学学导论》将文学分为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消遣文学,这与我们通常对文学的分类有很大不同。在哈利泽夫看来,大众文学是没有多少艺术修养的读者认可的文学,消遣文学介乎高雅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谈不上多少艺术的独创性,却能探讨自己国家和时代的问题,能回应当代人,有时能回应子孙后代的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能表现“小时段”的思想风尚,“小时段”的关切与忧心。[4]按照哈利泽夫的分类,网络文学的主流应是大众文学和消遣文学,“消遣文学”虽没有多少“艺术的独创性”,但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意义。具体来说,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只有深入到作品之中,深入到网络文学创作现场之中去体悟和总结。
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网络文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是凭空而来,应对话当下网络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网络文学发展的规律,建基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学具有实践指导性。
二、评价网络文学的维度
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应系统地考评网络文学,应有相应的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审美维度、文化维度、技术维度、接受维度、市场维度,既要注重评价的有效性和通约性,又要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下面重点分析四个维度:
一是网络文学的网络维度。网络文学突出的特点是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传播,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产生,写作者身份芜杂,写作的人数多,网络平台、读者对作者有很大的影响,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考量网络文学的网络性。BBS论坛、豆瓣网、天涯论坛、红袖添香、铁血军事、起点中文网,不同的平台发文的特点是不一样的。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连载,形成不同趣味的读者群,带来相应的网络阅读现象。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在于艺术上的先锋性,而在其文化贡献上,它使众多的人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共同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交朋会友。网络文学的读者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其文化认同比较高。这种文化群体本身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对现存已有文化的继承,也有英国文化学者所说的对专制的反抗,既有充满勃勃生气的青春文化,也有特有的青年亚文化。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成就不是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和纯文学比肩,而是整体上的一种文化贡献。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依托新媒体促使“文化转向”,民众的创造力被解放出来,他们综合借用各种文化资源,参与时代的文化建构。仅仅对网络文学展开审美批判是不够的,甚至是无力的,只有将文化研究与文学作品分析相结合,认识其文化价值,才能更深刻地阐释其合理性。一种文化的价值在于其时代性,在于其对新的文化的衍生性,在于对未来的价值。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体系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来自于多元的跨时代、跨民族文化传统和广阔的时代社会生活变革。
网络文学的思想性也体现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上。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不同,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家多是来自民间的写作者,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因此网络文学的思想性并不以对生活未知领域的探索见长,其世界观是相对明晰的,表现的多是通俗文学的常见主题,如善必胜恶,有情人终成眷属,承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传统文化精神,但这种传统的正能量也灌注在现代自由、平等、民主、进取等文化精神之中,这在消费娱乐性的阅读中对年轻读者世界观具有形塑作用。但这并不是说网络文学没有思想的原创性,网络文学的思想探索性不是着眼于宏观的、大的精神世界的探索,而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感受、心情之中,往往体现在作者充满体悟性的神来之笔上,这从网上那些被读者们到处转载的流行“警句”上也有体现,那些“警句”有“心灵鸡汤”的意味,给人启示,表达俏皮幽默,适合大众的接受水平和精神需求。
二是网络文学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最受诟病的就是作品注水,商业化,粗、俗、浅的作品多,文学价值不高。中国网络类型文学传承的是中外古今的通俗文学和现代通俗文化。从目前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来看,网络阅读的门槛低,受众面广,形成快餐式的网络通俗文学阅读热。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古代的话本小说,好莱坞大片及各种类型电影,国外的通俗小说等对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很大。在通俗文学的视野中,通俗小说的手法,诸如悬念、主角光环、一波三折、奇遇、巧合等手法在网络文学中被强化,玛丽苏、杰克苏、爽、YY、金手指、开挂、垫脚石等网络文学中的常见手法并不是网络文学的独创,而是通俗文学手法的突出和放大。但网络文学在结构、模式、语言系统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变革,其结构框架、人物创设、故事设定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应有深入的理论阐释。
考察网络文学的艺术传承是对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网络文学所蕴含的新的审美因素的重新认识,这种考察评判将使网络文学在接续传统文脉、融通中外文学的道路上向更高的艺术层面迈进。网络文学带来了审美领域的新变化,在语言、结构、叙事上都有新的变化,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过于沉重的面貌,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范型,出现了超文本、接龙式写作、多媒体文本、互动小说、超长篇、短信文学、直播贴、微博体等依托网络存活的新的文体形式。这些文体样式的审美规律应深入研究,蕴含了未来文学的可能性形态。
三是网络文学的商业维度。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还是多样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传统文学在市场流通,也是文化商品,也具有商业属性,但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更加鲜明,网络文学商业化已形成规模,产生相对成熟的模式。对一部有商业效应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需要认真考量:商业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可总结的规律是什么?在推进打造网络文学IP产业链的新形势下,放眼世界文学产业,网络文学未来之路如何走?应对那些有良好社会效应及巨大商业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不足和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国内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趋势,超越了既有网络文学的自在形态,更多地与商业资本、主流导向、媒介推手等多重力量缠绕在一起,只有通过对类型文学商业网站的运作机制的全面考察,通过对网络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整个流程的把握,才能实现对网络文学深层规律的准确判断。
四是网络文学的理论维度。20世纪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方法体系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借助这样的批评体系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总结了文学的四大要素:作品、作者、读者、世界。围绕四大要素产生了多种文论系统,如:围绕作品中心产生了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结构主义批评、符号学、叙事学、新批评等;围绕作者中心产生了传记批评、心理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围绕世界中心产生了社会历史批评、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围绕读者中心产生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阐释学批评等。这些批评方法对研究网络文学当然也适合,如网络文学的叙事艺术、符号学意义、传播特点和阅读接受,性别视野中的网络穿越小说,这些选题都非常有学术意义。研究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更有价值,这些理论对深化理解网络文学无疑大有裨益,在实践中要求超越简单套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评价中国的文学现象,应有效借鉴,积极作为,进行理论的融合、提升和创造,从中国网络文学的实践出发,深入阐释中国网络文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契合中国网络文学审美特点的学术概念。
三、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路径
中国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学VIP收费阅读机制是中国网络文学创新的制度,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创造了巨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与国外数字技术广泛运用、通俗大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现状相比,中国网络文学还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巨大。网络文学的发展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从多方面改变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将对未来社会走向和未来人们的精神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下,网络文学生产企业越做越强,网络文学创作人员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网络文学的国际化趋势增强,中国网络文学潮流一定会写入世界文学史册,中国网络文学的艺术实践也一定会催生出富有创造性的中国网络文学理论。当然理论不会自动生成,必须经过研究者艰苦的工作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对网络作家进行评价应从认真阅读作家的作品出发,以文学的心灵感知、接近、理解网络作家。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注重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强调批评是“灵魂与灵魂接触”的碰撞,批评活动应“把一颗活动的灵魂赤裸裸推呈出来,作为人类进步的明证”[5]。主张用自己的存在应证别人的存在,认为评论者是灵魂的冒险者,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展开理性分析。郭沫若认为文学批评家应具有“深厚的同情”“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见的事业”。[6]网络文学评论对评论者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网络文学的阅读,可以参照网络粉丝读者的阅读评价,可以是研究者个体的阅读,也可以是小团队的分工阅读,还可以召开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让更多的人参与阅读、讨论。目前网络文学创作的火爆情况与评论界的相对沉默形成了反差,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切实有力地推进。2016年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牵头主办的“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挑选了132篇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向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征集评论文章,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将有助于推动形成网络文学创作和评论良性互动、互促发展的局面。
对网络文学总体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访谈重要的网络作家,对网络作家的创作动因、写作计划、创作状态、艺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创作道路、写作困境等方面的情况开展调研,走进网络文学创作一线,获得一手资料。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身份情况复杂。对那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进行访谈,是深入认识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的基础。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学界的重视,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已对三十多位网络作家进行了访谈,已出版《大神的肖像:网络作家访谈录》[7]。那些有着10年以上文学创作经历的人,有着身在其中的特殊感受,他们的创作道路中蕴含着网络文学创作的经验,其困境与局限也反映出网络文学创作的问题。网络文学创作是现时性、在场性的,采用访谈、对话的研究方式,将是打开网络文学内在研究的一个缺口。还应调研作家与读者互动的情况,考察贴吧、论坛、作品评论区、微信、微博、粉丝群等场域读者与作家的交流情况,调研作家作品的IP转化情况,深化对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解。
通过阅读作家的作品,调查读者的阅读反应,对网络文学展开评价。从传统文学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网络文学实实在在的读者影响力不容忽视,到底哪些人是网络文学的接受者,网络文学到底在哪些方面吸引了读者,网络文学产生的社会影响如何评价,要说清这些问题,应对网络文学的受众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系列数据分析网络文学的接受规律。网络文学一直面临迎合读者、过度娱乐化的指责,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深入探讨读者接受反应的心理机制,才能回答网络文学的功能、社会角色及社会价值等问题。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人们身心疲惫,如何从世俗生活中解脱,网络文学通过娱乐的方式让人缓解紧张。网络文学是如何契合、满足读者需求的,读者反馈又如何影响创作者,这是探讨网络文学读者接受反应的重要课题。回到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中,那些引起巨大反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作品对应哪些受众?网络文学作品的受众群有何历史性的变化?这其中的启示有哪些?需要全面系统地展开研究。早期成名的优秀网络文学作者已创作近20年,艺术上日臻成熟,商业化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作品的品质,对此应有严肃而深入的理解及批判,而不是因此对网络文学简单全盘否定。
网络文学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单一的研究方法难以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只有综合借用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释网络文学。这些研究方法包括知人论世的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也包含现代创作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包含历史的评价,也包括美学的评价;包含创作类型学的研究,也包含新媒介与文学交融的透视;包含对作家作品的细读、分析,也包含对网络作家向编剧等身份转化的考量;包含作家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考察,也包含对作家商业效应和读者市场的分析。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些方法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网络文学创作本身上,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地呈现不同网络文学的形态和特点,并着眼于推动未来更多优质网络文学作品的诞生。
“研究网络文学的难度比研究传统文学要大,对研究者主体素质提出的要求要高。”[8]在世界艺术史和人类文明史的历史高度上,在面向未来的艺术视野中,参照古往今来的文学体系,参照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从网络文学的实践出发,对网络文学的现实效应发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大视野、大融合,通过对网络文学的多维度透视,提出网络文学发展的理论核心概念,构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时总结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实现研究的理论创新,并藉此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是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的。这要求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网络文学实践体验,敏锐的文学感悟力,在浩如烟海的文本、资料中及时收集、选择信息要有独特的慧眼,还要有饱满的学术热情、广博的学术视野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在知识、评判体系上要更新,要有能力就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化发展展开深入的对话。
[1] 张抗抗:《有感网络文学》,《作家》2000年第5期。
[2] 数据综合自有关研究:201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黄盛的文章《网络文学经典化路上有了“加油站”》说:“目前有 2000多万人先后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注册网络写手多达 200万人。”2016年3月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阅文旗下平台拥有400万作者。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07亿,占网民总数的43.3%。2016年7月5日《南方都市报》李冰如的文章《网络文学IP走红 百度趁势赚完美世界数亿?》说,“2016年网络文学产值将达到100亿元”。2016年10月23日,由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主办的“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上,阅文集团总经理杨晨认为:“网络文学100亿元的规模可能被远远低估”。
[3] 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
[4]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起超、王加兴、黄玫、夏忠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6-180页。
[5] 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6] 郭沫若:《批评与梦》,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5页。
[7] 周志雄等:《大神的肖像:网络作家访谈录》,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
[8] 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29页。
*周志雄: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何美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总第16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