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张凡)

2021-11-12 阅读: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张凡 收藏

  ■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聚焦总目标,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夯实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经济基础,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至关重要。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聚焦总目标,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夯实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经济基础,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激发休戚与共的“内生力”,增进情感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历史上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日益深化的过程,在各民族日益紧密地结成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总是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守望相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是在这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实践中,各族儿女激发起休戚与共的“内生力”,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情感认同,维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以及身份归属。

  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各族人民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种好共建共享的“责任田”,夯实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发展是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将其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只有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新征程上,要坚持共建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就要聚焦总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而凝聚起了“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磅礴力量。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种好共建共享的“责任田”,确保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成员都能够过上好日子,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田。

  搭好互鉴共享的“文化桥”,增强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在中华文化怀抱中繁荣发展,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更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搭好互鉴共享的“文化桥”,让新疆各民族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竞相绽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文化交流、宣传、共享方式,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民心归聚。

 

  (作者: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文中视频及图片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评葛亮小说集《瓦猫》:尽精微方可致广大

  主旋律电影何以备受年轻人追捧(张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